道德经解(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用走出门,能了解天下的变化状况;不用透过窗户看,能够明了天空星辰运行的规律。一个人有时跑得越远,他所了解的知识反而更少。正因为这样,圣明的人不用过多的外求却能知道外界的变化,不用去过多的观察却能明了事实的真相,不用过多的干预,事情却自己完成了。

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一种很奇妙的人生体验,不用出门能知天下事,不用观察天象,可以了解天空星辰的变化轨迹,走得越远反而见识越少。圣明的人不用行动就知道,不用看也明白,不用做也能成功。后人以为这是神仙般的本事。以为就在家里端坐就可以穷彻宇宙天道。这当然是误解了。

那么,老子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首先,还是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面,并且这两面是相互成就,合二为一的。就是说这一面的存在得依赖另一面。这一面消失,另一面也必须转变。如同今天所能了解的量子纠缠现象。

其次,探索天道的途径并非只有一条,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天道是无形的,通过有形的追求不能把握天道,有形的追求走到尽头,需要开启无形的领悟,概括,总结。方可到达天道的内核。之后返回物质的世界,才可明了有形的变化背后的无形的导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引用宋代词人们的三个名句来给人生追求学问的境界进行划分。它们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老子在本章中讲述的是人生的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老子说的不出户,不是说一个人从生出来到老死都不出户,而是已经“独上高楼,走遍天涯路”。既然已经走遍天涯路,看完了有形世界的变化,再出户,已经不能增加对天下万物的了解了,出户纯属浪费时间和生命。由于曾经走遍天涯,对天下万物变化的趋势已有把握,只是变化的时间长短问题,时间的长短在家点上一柱香,即可明了。

老子说的不窥牖,不是说从来不看窗户之外的天空星辰运行,而是已经通过长期地观察掌控了天空星辰运行的规律。星辰什么时间运行到了那里,已经了然于胸,自然也还是回归到一个时间的问题。无须再去窥牖观看了。

当我们对天下大势的趋势变化已有全面的把握,那么万物的个别个体的变化并非重要的观察对象,如果为了观察某个个体的变化,或者尽可能多的观察个体的变化,这样虽然对每个万物个体的情况把握是极其精细的,但是知识反而狭隘了,因为走遍千山万水,你才关注一个燕子。你所掌握的燕子的变化无非是天道变化极其有限的一个细微的变化而已。在知识的面上,反而更近,更窄了。

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那些已经穷彻了有形世界变化规律的圣明的人把关注点和思索的方向转向了无形的天道趋势的体察和研究上,不再是追求有形的物质变化,而是追求无形的功能趋势。所以他们虽然没有外在的行动,却通过内心对有形经验的体察感悟到了无形趋势的变化,这就明了了有形变化之所以这样变化的原因,这叫不行而知。也不用再去观察万物个体的变化了,却通过之前的观察经验来把握了万物每一个个体之所以这样变化的规律,这叫不见而明。已经懂得万物个体的变化是天道法则下自身的变化结果,而不是人的个人行动导致的结果。所以就不再天真的去做无用功,浪费自己的精力,其实就算自己不去做任何的工作,那个万物的个体时机一到,还是会发展成那样。老子洞悉了天道的法则,给人类提个醒,别过多的做无用功,天道自有安排。我们只要把握天道,剩下来的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这一章我们解读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解(第四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