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又称“河南”,“不要河南一间房”的说法是误解吗?

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外地游客来广州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和“老广州”聊天的时候,会发现许多“老广州”会在不经意间把海珠区称为“河南”。确实是这样,“老广州”把海珠区称为“河南”,海珠区在建国后不久曾称为河南区,广州“河南”的叫法,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原因;但还有一种说法,根据清朝初期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有兴趣了解详情的朋友,可以翻阅前面文章《广州海珠区,以前称“河南区”,“河南”的名字源自这“城中村”》)。

在很长一段时间,广州人眼中的“河南”并不是理想的居住地,河南是农村,再加上在海珠桥建成之前,没有桥梁通行,“河南”的居民要过来珠河对岸,就只能依靠“船渡”,所以形成了一些流传非常广的说法:“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无钱无权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但真的是这样吗?珊珊三丫头在“河南”游览了许多历史留下的地方,发现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是一种顽固的偏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沿着历史的发展游览广州海珠区。

首先,远古时候的“河南”,已有人类活动轨迹。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新港西路中山大学的南校区内发掘出经过打磨的石斧,经考证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充分说明这个时期,广州海珠区已有人类在居住。

接着,在东晋末年, 因为不堪当时的统治者繁重徭役,农民起义领袖卢循顺海南下,在广州海珠区昌岗东建立了“卢循城”,时间长达7年,历史上称为“卢循城”。今天,我们在昌岗东路一带,已难觅到当年“卢循城”一处痕迹,然后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会发现从前的“卢循城”一带,已是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第一、有华南地区唯一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感受这里浓浓的艺术气息。第二、十香园,这是“岭南画派启蒙祖师”的居巢、居廉居住和作画授徒的地方,现在是免费对游客开放,是闹市中难得的一处清静、清雅的艺术之地,非常值得游客来游玩。

再接着,伴着历朝历代大批北方移民南迁,许多“外来人员”在“河南”定居,河南成了一个杂姓聚居的“移民岛”,现在海珠的不少地方依然保留着这种“移民岛”的印记,例如同福中路的颍川巷,就是河南颍川郡陈氏族人的聚居地;宝岗路汾阳里,是山西汾阳郭氏的居住地;在陇西巷,是甘肃陇西郡李氏族人的聚居地;在宝岗路嵋山巷,是四川眉山县人的聚居地……游客在海珠区的大街小巷中穿行,细心发现,虽然不是“美丽”风光,但却充满历史厚重感,有着不一样的广州风情。

再接着,来到明代,海珠区开始有“富商”来定居。伴随着珠江河道的缩窄,珠江两岸往来的船只越来越多,河南逐渐开始吸引了河北有钱人的目光。其中,有一位叫郭龙岳的富商在河南购得一地并建成了私家园林,其位置东边到福场路,西边到溪峡,南边与万松山相邻,北边抵达珠江江岸,私家园林还取名为福场园。不久,有两位僧人光牟、月池师徒向郭龙岳募得其中一块地方修建了一个简单的佛堂,并根据佛经中海幢比丘修习《般若波罗蜜》成佛的典故,把佛堂取名为“海幢寺”;到了清朝,海幢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广州市"五大丛林"之一,现在是游客来广州旅游的打卡地。

再接着,清朝及民国时期,成为富人聚居地。在清代乾隆年间,富甲一方的富商十三行领军人物潘氏来到河南建房居住后,十三行其余富商也追随而来,河南一带很快就成为了富贾云集的地方。到了嘉庆八年,被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伍秉鉴也来到河南居住,之后,河南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富豪,先后有陈园、梅园、张园等花园以及叶氏近园、黎氏璞园、林氏景园、高氏东园、杨氏半园……等的出现。现在的河南,依然保留着许多这个时期的遗迹,南华中路、宝岗大道、龙骧大街……等街巷,还存在着一座又一座的古老豪宅,游客仍可以从中一窥当年的“富豪聚居地。

今天,我们已无从去考虑流传非常广的“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无钱无权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等等的说法是何时出现的,但我们从新石器时期开始,沿着历史的脚步,把广州“河南”游走一遍,会发现,这些流传的说法,真的是一种误解了。

那么,你有来过广州海珠区旅行吗?对于被称为“河南”的海珠区,你有什么印象?你到过海珠区后,你还认同“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无钱无权住河南”、“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这些说法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广州海珠区,又称“河南”,“不要河南一间房”的说法是误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