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面对低谷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格局

有人说,生活就是给你一个巴掌,然后再给你一个枣,然后再一个巴掌,再一个枣。

那一个巴掌,就是人生的低谷。

低谷时期,每个人都会经历,凡人如此,伟人也如此。

自古雄才多磨难。晚清名臣曾国藩,就经历了数次人生至暗时刻,最终走出一个又一个绝望的低谷,比肩圣人,成就了不凡的一生。

科举之痛:懂得自省

古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成功,应当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一个懂得自我反省的人,一定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既清楚自己的不足,又明白自己的长处,懂得扬长补短,施展才华。

曾国藩14岁就加入了和父亲一起赶考的行列,一直到第六年,父亲终于考上了,自己却榜上无名,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一下成了全省的笑柄。

曾国藩平生第一次受辱,这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他开始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看来看去,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虽然基本功扎实,但是写东西过于拘谨,缺乏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

接下来,他便在这方面下功夫。

事实证明,“悬牌批责”成了曾国藩命运的转折点。

后来曾国藩在科举的路上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一路通关,中进士,点翰林,开启了自己的京官生涯。

人在低谷,唯有自省,方能自渡。

京城之惑:拜师交友

唐甄在《潜书·讲学》中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得师得友,可以为学矣。”

有良师的指点,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指点迷津。有益友的切磋,可以让我们分享交流,精进提升。

点了翰林的曾国藩,踌躇满志地来到人文荟萃的京城。在这里,他见到了很多和自己不一样的读书人,他们不止有大儒风范,很多藏书也前所未见,这让他大开眼界。

反观自己,只读过应试教材,见识狭窄,庸俗鄙陋,简直像个十足的土包子,这让他非常自卑。

因修养不好,脾气暴躁,又使他经常和人发生冲突,被人批评傲慢,自以为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曾国藩很想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又不知如何去做,这让他特别焦虑。

古话说,见贤思齐,看到比自己高明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曾国藩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个人。

有一次,道光皇帝亲自在乾清门迎接理学大师唐鉴,并盛赞他为朝廷的好官,读书人的榜样。在一边侍驾的曾国藩,顿时对唐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专门拜访唐鉴为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曾国藩不仅虚心拜师学习,还真诚结交朋友。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心怀大志,这对曾国藩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鞭策。

在这样的朋友圈中,进步之大可想而知。这也是曾国藩最终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星云大师曾经说过,当自身陷入人生低谷时,要想挣脱困境束缚,无非倚仗两点,一是自我坚持,即自己心气不能低,志气不能灭;二是外援相助,也就是指借用那些“贵人”的力量,来助自己渡过难关。

寻求外援,我们才能更客观地省察自己,并不断完善。

长沙之辱:忍辱负重

《荀子·仲尼》中说:“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有远见的人,能忍受一时的卑屈,以求将来施展抱负。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曾国藩,可谓春风得意。仕途正顺的曾国藩,后来因为两道言辞激烈的奏折,得罪了皇帝和同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曾国藩一时间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后又遭遇家庭变故,只能放弃做官回家守孝。

此时,太平天国起义愈演愈烈,情急之下,皇帝命在籍官员兴办团练。当时在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带着拯救天下的大志,准备豁出去的决心,由文转武,以期大展拳脚。

不料,剿匪,他以雷霆手段动了其他官员的奶酪,遭受非议。练兵,他以耿直做法得罪了正规军,差点被杀。

满腔热血,最后背负一身骂名。面对如此羞辱和受挫,何去何从?

曾国藩的选择是: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带着受伤的自尊心,去了僻静的衡阳,准备练成一支劲旅。这个行动,不仅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走向。

后来曾国藩排除万难,开创了史上所向披靡的湘军。

作家亦舒曾说:“愈是运气不好,愈要沉住气默默振作,静静熬过去,切勿扰攘,制造笑柄,留下后患。”

有时候,有些事,需要慢慢熬。

熬得住就出众,熬不住就出局。

人在低谷,熬过去,才能翻身。

江西之困:学会变通

《宋氏·赵普列传》中说过,“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做事要灵活不拘泥,懂得变通。变则通,通则达。

一个人不钻牛角尖,既能灵活地处理事情,又能坚守内心的原则和底线,很多事情便可以迎刃而解,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顺畅。

曾国藩练成湘军以后,奉咸丰皇帝的命令,挥师江西围剿太平军。然而并无实权的曾国藩,在军事上并不顺利。

在江西数年,几度陷入困境,生死未卜。战场上,粮饷不足,屡战屡败。官场上,四处碰壁,屡遭非议。

正在曾国藩痛苦万分之时,父亲在家乡去世的消息,更让他雪上加霜。一时间,如同深陷泥潭,步履维艰。

自己满腔热血,一心收复江山,却落得个皇上猜疑、地方排挤,举国不容的境地。

曾国藩回家治丧期满后,本想借在家守孝三年为由,假意辞官,以争职权,不曾想,咸丰皇帝批准了,还解除了他的兵权。

更让曾国藩痛苦的是,湘勇捷报频传,胜利已现曙光,昔日的部下很多都飞黄腾达,自己这个湘军的创始人,却像一个弃妇被冷落在家里,受人嘲骂。

想到就要失去这个建功立业的千载良机,曾国藩悔恨交加。于是脾气越来越坏的他,开始彻夜不眠,尽做噩梦,身体也愈来愈差。

后得到一道长的药方,这个药方,正是《道德经》。

早已熟背《道德经》的曾国藩,经历过一些世事之后,再一遍一遍重读,竟有了大彻大悟之感。他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表面是强者,实际是弱者。也就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再次迎来出山机会的曾国藩,大喜过望,不再提任何条件,俨然换了一个人。

直来直去的他开始变得和气、谦逊而周全,这一做法使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终于在咸丰十年,升任两江总督。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做人要刚柔并济,方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人在低谷,学会变通,人生才有可能逆风翻盘。

写在最后

曾国藩一生一直在夹缝中深受煎熬,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和低谷中,他始终顽强生存并不断突围,所以成就了辉煌而卓越的一生。

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低谷往往是人生的转折点。

低谷中,向内自我反省,向外寻求外援,学会忍耐,懂得变通,必定可以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愿你跨过低谷,涅槃重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面对低谷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