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6 周二
这些日子,小升初,中招,高考,都陆陆续续的公布成绩,开始招录了。
身边参与其中的朋友熟人,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几天,连着参加了几场聚餐,主题话题当然少不了升学,教育,压力,焦虑…
周日,一家三口去看了电影《银河补习班》。三人各自都有不同的感触。
突然之间,我发觉自己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这些年来,自己对期待孩子“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有个好前途”的疯狂追逐,到底是对是错。
当然,口口声声中,我也曾说过,“好成绩好学校未必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也曾说过“尊重孩子的人生”………
可是,我实际做的却是,像个拿着鞭子的牢头一样,刷的一下指出你这样不行,刷的一下说出你那些不对,刷刷刷的催着吵着,你快点这样那样,不许这样那样,你看看别人都怎样怎样了,快点赶上他,最好超过他……
的确,这几年来,我的脾气越来越燥,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我的期待我的欲望越来越高,我的恐慌我的焦虑越来越多…并且,又把这些转嫁给孩子,让他被动的替我背负着。
孩子累么?烦么?想要么?我不管,我装作看不到。
出于对父母的爱,孩子压制着自己,妥协着,想够到达到我的目标我的期许,想让我满意。
就像电影里的闫主任,像马飞的妈妈,他们不爱孩子们么?他们不想孩子们好么?当然爱,当然想,他们也是在尽他们的全力。只不过,在他们的理念里,好的标准,只有一个:考第一,上名校。
其实,我也是这样的。
别管我说的多么冠冕堂皇,别管我看似学了多少有关教育的课程,我内心真实的认知,还是如此。(因为在我的经历中,我好似只有在“学习好”这一点上得到的认可最多,成就感最大。所以,这就是我紧抓的稻草,就是我眼中的金光大道。)
可是,时代不一样了哦,很多认知和理念,也需要改变啊。
可巧,在微信群里,我看到了朋友转发的这篇关于教育的文章。说实话,看的过程中,我的确是又被“震”了一下。
其实,文章里的观点和内容,并不新鲜,之前也从不同的资讯里听到过看到过。
可是,在这7月“升学结果”月,在听了看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喜忧愁苦后,在看了电影有了感触之后,在看看想想自己和孩子的心态状态后,我突然有种感觉:
之前,我们整个社会重视学习,重视教育,但好像并没有那么功利化的强求结果。大家的观念里,虽然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但除了考大学上名校,好似家长也能接受,孩子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大家承受的心理压力,对结果的追求,好似没有那么大那么疯狂。
而如今,我们对教育对学习的重视,好似就为了追逐最后那个闪耀的结果。除了考高分上名校出国留学,我们,好像把道路越走越窄。大人孩子,背负的焦虑压力越来越多,得失心越来越重了。
也许,我们真的该让自己焦灼纷乱的心,稍稍安定一会儿,静下来看看,想想,对于学习和教育,我们真的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养育孩子,最终的目标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需要转变观念,调整方向?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思想潮 转载的文章《北大教授渠敬东:今天的教育双轨制,成了家庭资源投入的无底洞》
*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1身体的健康
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2心理的健康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
3精神的健康
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
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
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 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
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
我们的绩点制度让学生在每一个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自我管理上都要获得成功。哪有谈恋爱的时间,哪有发呆出神的时间,哪有到哪个地方溜达溜达的时间……
竞争的精神涉及到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在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
我个人认为,当每个人在每一刻都胜出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注定失败了。这就是弗洛伊德讲的,庞大的超我结构使得每个人在竞争中最后心灵处于一个全面压抑的状态。
我认为如果只为了“赢”来确定教育目标、任何时候的成绩名次都会是你的“瘾”,那就像吸大麻一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年轻人过早地夭折。
*教育成了家庭资源无限投放的无底洞
教育任何时候都是立国之本,现在的教育让位给孩子一出校门就进的各种班,全面让位给市场化经营的教育企业。
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份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
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上各种培训课)换来的。
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
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以前我开玩笑的说,我脾气大焦虑多,这是陪娃写作业综合征。
可是,今天,我却真的看到和承认,我所谓的“陪娃写作业综合征”,其实是,我把教育和学习的目的,看成了“赢(只能赢,必须赢)”;我其实很少考虑过孩子自身实际的状况,很少看到孩子的需求,只是在以我认为的标准,不断的攀比和高期待,对结果强求和贪求,把“学习和教育”之路,走成了窄窄的独木桥,变成了对自己和对孩子的压力,焦虑之源。
学习和教育,本就是一场长长的旅途。它有多种可能,多种形式,多种结果,有着万千条不同的路。
每个人的境况不同,特质能力等不同,大家真的无需也不可能都在一条路上追赶拼杀。
学习和教育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竞争和赢”,也许,它是要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解,整合,接纳,创造着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样貌,活出自己对人生的负责和热爱。)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3frKnir13SSFhk6tOP-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