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摊撬动大就业!

城市烟火,市井百态。“摆摊”现在是总理都关心的民生话题。后疫情时代,为激活社会经济,进一步释放“地摊经济”扩大就业的能量,各地陆续采取措施,为“地摊经济”生根发芽扫障碍、提供便利。

近日,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此前,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已明确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成都,杭州等多地也已出台了针对“地摊经济”的支持政策。

基于这些政策却也催生了一系列问题,一些地方的摊位瞬间成为各方竞逐的肥肉,从目前各地出现的租赁者“坐地起价”、摊位费畸高的现象来看,要真正释放政策善意,最大范围地惠及民生,在政策适度放开之外,更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样政策才能精准落地。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摊位奇货可居的现象,需要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尽量增加摊位供给,满足民众需求。


以率先“允许临时占道经营”广受好评的成都为例,当地在灵活放开给政策开了一道口子之外,还采取了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时越门经营、大型商超占道、增设了夜市、快递企业临时占道派送等相对系统的政策。

这些措施,既能打通城市传统黄金地段的“大动脉”,也能疏通“毛细血管”,盘活全市资源,“一摊难求”的病症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此外,各地仍需深化“放管服”改革,变管理为服务,立足于“放水养鱼”、“种草养羊”,真正让其在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上发挥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各地加强科学规划,哪些地段可以占道,哪些时间段可以搞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的活动区域如何划定,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真正立足城市管理、民众利益之上,给出灵活、符合实际的答案。

过去,地摊的热闹喧嚣背后,也隐藏了一系列问题,脏乱差、污水、油烟、噪音、占道……以至于孕育城市独特市井文化的地摊日渐变得让人又爱又恨。如何跳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在城市治理上,需要智慧。

地摊经济要做到既释放活力,又保有秩序,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看,正需要企业能量。

摆摊人诚信守法经营,消费者文明消费。地摊经济的“放”,我们并不是要退回那个年代,而是要进入螺旋式的上升。城市在升级,把管理变成服务,城市会更有温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地摊撬动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