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新的起点

  开学以来,梦圆一心想着她父亲的安危,以至于晚上梦到的都是父亲那辆马车发生了事故,所以没在意班集体的情况。她整天待在学校里闷闷不乐,根本不关心周围的一切,除了上课以外就是胡思乱想。

  其实她的那个班集体是一个团结友爱而又和睦的大家庭,班主任孙雨是位乐于关心爱护学生的优秀教师。就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梦圆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遗憾的是她已不再是过去的她,她那单一的思绪开始变为一种放射性的思维,性格也越来越不调和,一种强烈的反感时时发泄向周围,常常为一件无关的小事,而大发感概,总想抱打不平,伸张正义。

  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一切都变了。每位老师似乎都有一种强烈的偏见——这种偏见不是一般的偏见,而是明显的伤害。那时,每门功课的作业都是轮流上交,唯独数学作业是天天交,从第一天起,这位数学老师只批改七、八份,而每天就那七、八个人,其余的翻都没翻过,梦圆的入学成绩中数学是全班之首,她的作业当然是细心批改过的,有时也作过详细批注或一两句鼓励的语句。而她的同桌李惠上交的作业都没批改过,有两次她故意照着梦圆的作业抄在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甚至笔迹都是模仿着梦圆的笔迹,而且两份作业紧紧挨在一起,试图让老师为她批注,结果还是照旧,梦圆的作业批改过了,她的作业连个红墨水点都没有。

  那一天晚自习时间,李惠哭了,哭得很伤心。梦圆从她的哭声中分明感觉她在责骂自己——干嘛你的作业天天批改,而我的作业一次也没批改,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是的,这不公平。我们同样是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来到学校求知。作为教师,他们本身应该一视同仁,至少不应该那么明显地轻视那些差等生,差等生更需要鼓励和帮助。郝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合格的教师,现在我在这位教师身上看不出半点合格的味道,尽管他还是出省模范教师,尽管他的讲解总是那么的认真细致,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从来不会迟到早退。他讲课极其认真负责,就算是选学的内容他也都要细心地给同学们讲解,这样的一位老师你还要下结论说他不合格?难道仅仅因为他不能全批全改就给他轻易地下结论?

  是啊,他就是不合格,因为他不公平,梦圆这样想着,摇摇头,苦笑着。我现在能干点什么呢?不交作业,唯一的办法是不上交作业,梦圆想到这里轻轻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想法啊!追求公平不是不可以,但你应该明白,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公平。

  这之后她便把自己每天的作业偷偷的放进抽屉里,既不上交也不让同学们看,上课也懒得提问题,有什么难题总是一个人在那里默默思考,思考不出来的,便放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去解答,她的数学成绩没有下降。但是梦圆你错了。作为学生,不管老师怎样,都应勤听、勤问老师。梦圆错了,想错了,她不仅失去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失去了老师对她的启发和诱导。这是终生都无法弥补的。更为令人不解的是梦圆由对数学老师的成见涉及到别的代课老师身上,甚至也涉及到那位关心每一个同学的班主任孙雨老师身上。不过,成见归成见,求知之欲还未减弱。但她已不再只啃教科书,而是涉猎一些课外书,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十六岁的思想是简单的,是偏执的,但也是梦幻且令人难忘的,这大概我们中的好多人都曾经有过。

  李惠是位文学爱好者,她有极好的文学素养,作为同桌,她们彼此取长补短。李惠的数理化和地理学习几乎离不开梦圆,而梦圆急需从她那儿得知好多美好的故事或者浅显的人生道理。

  一段时间,每每到了晚自习时间,她们俩便习惯于聊天,梦圆是一位认真的听众,李惠却是一位绘声绘色的演说家,两个人说到兴头上时竟然还在座位上偷偷发笑,有时,还笑的手舞足蹈。尽管是偷笑,但还是影响到周围同学的学习。

  于是,有的同学提出意见,尤其是她们前排坐的两个同学已是强烈反感了。孙雨老师将梦圆叫到办公室狠狠教训了一顿,要她好好看课本不许说话。然而梦圆对老师的话根本没放到心上,她只感觉能在自习课上得到许多同学未有的知识——不是课内知识,而是课外知识。

  就这样她们还在偷偷地聊天,延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李惠干脆从家里给梦圆带来许多月刊书报,也有一些名人传记。大概由于受这些的影响她越来越渴望文学,也越来越渴望了解人生。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文学巨著。梦圆开始变得更富于想象。偶尔遇上一些不公平的事,便抱怨这生活太不公平,常常牢骚满腹。其实现实生活本来就不是那么的公平合理,自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便介入不同的箭牌,铜墙铁壁一般,有的人一生苦苦奋斗,苦苦追求而最终还是穷困潦倒,而有的人生来就带着金钥匙,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青云直上,一生辉煌。也有的人几经波折,时而兴盛,时而潦倒,终生颠沛流离。而且正由于人们有着这样那样不同的经历,他们出现在同一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气质。梦圆只是幼稚的感觉这生活太不公平。

  那时候,梦圆常常看到无数个父亲的形象,他们在繁华的街市中心,依然赶着原始的马车,从黎明到黑夜从不放松,而得到的薪水只那么一点,甚至难以维持生计。这一切也许对于她的一些同龄人来说并不在乎。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梦圆却常常为之所困扰,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精神化为“两耳只闻窗外事,无心再看教科书”。她从唐朝的彩陶想到故乡那粗糙的手工瓷器;从印第安人最初创建业绩到现在的纯粹继承;而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农民使用的曲辕犁一直延续至今……。

  她疑心以四大发明自诩的实际作用,无论历史如何辉煌,可历史不是现实,形式的进步不等于实质性的进展,为什么人们要以历史的辉煌掩饰自身的不足?为什么?她无法解开这个心中的谜语。她想从历史的探索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她在思考着,苦苦地思考着。

  然而她毕竟还是学生;学生嘛,中国普通人的说法,学生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就是要考试。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我们常听那些高三的同学传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会有那么严重吗?这是千千万万落榜者用血和泪总结出来的经验。有谁会对这经验作出自己的反抗?如果你要反抗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在和你的命运开玩笑。

  梦圆却从来不相信什么经验之谈,也不大在乎别人怎样行动,自己也应该怎样行动的。她只是渴望求知,但并不在乎分数,一次两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自己比别人差多少。

  分数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标准,不是衡量智慧的唯一标准。梦圆常常这么想,所以老师强调记忆的不去记忆,而是使劲从中挖掘一些道理。研究历史特别有味,可老师只给学生泛泛地列个提纲,然后照本宣读,接下来便是做题——填空,选择、解答,改错不同类型的题必须多做,这些题要做对,必须把课本内容都熟悉或记下来,否则你就会名落孙山。

  在她的周围,她发现李惠擅长于背历史,李惠每次历史成绩总在90分以上,她呢?只能落在50分左右,但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比李惠差,因为她的问答题做的很好,不过李惠的选择填空几乎没错。梦圆自信理解的知识优于记忆的知识,居然在事实面前不寻找原因,而是从分数的圈子中钻出来,这是一个很荒谬的做法。只要考试制度存在,分数永远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十四章 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