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人都有着“班主任”式的爱心——观《天堂的孩子》有感

如果成人都有着“班主任”式的爱心——观《天堂的孩子》有感

今天要求孩子们看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为了能够与孩子在一起进行直播交流。作为老师,我必须要自己先看一遍。

这部电影叙述的是:哥哥帮妹妹把鞋子拿到街上修补,却不慎把鞋子丢失。此时,母亲生病,父亲为房租焦头滥额,这种情况下,哥哥认为父亲买不起鞋子,要求妹妹保守秘密,妹妹无奈答应。于是兄妹俩轮流穿鞋去上学,妹妹每天为不合脚的鞋子自卑,哥哥则因为要等鞋子而上学迟到,两人一度发生矛盾但都重归于好。为了再给妹妹一双鞋子,哥哥使尽浑身解数,最后,他争取参加了长跑比赛,并决心一定把季军的奖品一双球鞋赢回来。比赛时,阿里拼命奔跑,却意外地拿了第一。领奖台前,阿里泪流满面。没有赢到鞋子,妹妹非常失望,哥哥疲倦地脱下鞋子,露出一双长满水泡的脚。

这部影片通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是献给成人的童话。

这部电影最难让人释怀的是,小男孩为了能够帮妹妹赢得一双新鞋,拼命奔跑只想拿一个季军,然而却意外的得了冠军。如此一来自己的梦想终究破灭。电影在由于过渡奔跑而长满水泡的双脚无奈地浸在水里定格,给观众留下了遗憾,更留下了极其广阔可以令人遐想的空间。

这部电影的确是献给成人的童话。作为老师,我认为兄妹俩的悲催主要来自于成人的缺乏细心与仁爱。作为哥哥阿里的老师,但凡有点作为老师应具备的细心与爱心,就不至于导致如此悲催的结局。其一,阿里费尽最后力气冲刺摔倒后,老师扶起阿里时,阿里焦急问是否取得了季军时,作为老师应该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最起码从眼神里面可以感受到他对获得冠军的失望与不快。其二,更重要的是,在领奖拍照时,领导、老师与阿里合影,阿里一直没有抬头,泪流满面。就算是给他照单人照时,在摄影者叫他抬起头来时,才勉强抬起头。然而是一脸的茫然,看不出任何的喜悦与激动。作为学校的老师,或者领队。按道理来说是完全可以觉察出来的。如果是我一定是这样的。在我认为做了一二十年的老师,尤其是做了班主任的我,对于孩子这种情感的觉察,理应成为了一种能力,或者说更准确地说,早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观影后让我最铭记在心的,是阿里通过努力获得冠军,没有任何一点高兴。表现出来的却是无奈与沮丧。直觉认为,作为老师,出于老师职业的习惯,完全有理由可以发现这种秘密。这个特殊的时刻理应表示关心与追问,我想是可以得知阿里与妹妹沙拉之间的秘密的。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以冠军的奖品兑换季军的奖品,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事实上,成人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去关心孩子。即使是冠军,也只是成人们获得快乐的资本,或者说是一种工具。我想这种教育显然是偏离轨道,最起码可以说,阿里学校负责领队参赛的老师,是一个不太具有爱心的老师。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起因也就在于成人没有爱心,只是习惯于粗暴与简单。如果说一开始阿里在店里发现掉了鞋子,盲目找鞋子的时候,店主但凡有点爱心,把事情问清楚。我想鞋子是可以找回来的。毕竟他知道,刚才只有捡垃圾的人刚刚从这里经过,并且收走了一些垃圾。然而故事就是由这么粗暴、简单,没有爱心的成年人而引起的。很多时候,孩子的伤心确实来自于成人,来自于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人。因为他们已经长大,却不曾记得过去。

不过这部电影令人欣慰的是,莎拉的鞋子不小心掉进小水沟里。鞋子在涵洞里面被阻塞无法流出,沙拉没办法在水沟边无奈而又伤心地蹲着。这时有一个老人家,屋子里出来,发现了他,关心地询问了沙拉的事由,并且帮助沙拉取出了鞋子。这让我看到了一种爱的存在。原来除了一群粗暴简单的成人外,也有着善良充满爱心的人。

除了这一幕之外,影片中还有一幕。那就是周末,阿里和父亲到城里给人家做园丁。起初他们没有找到一家事做。后来终于找到了一家,那位老人给了阿里父亲很多钱。但事情不凑巧。阿里父亲却因为车刹失灵而受伤。

如果成人都有着老师般的爱心,或者进一步说有着“班主任”式的爱心——细致、敏感、温暖而善解人意,我想孩子们或许就没有太多的困窘与失意。不过,困窘与失意或许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2020.3.8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成人都有着“班主任”式的爱心——观《天堂的孩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