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甘正传》中的“和解”神话

阿甘这位智商只有75、穿越战后40年美国历史的人物,刚好成功地实践着某种补充美国民间形象和自我神话的功能……在一个充满伤痛的国度里,在这个仍没有从过去30年来的政治暗杀、白宫腐败、没有打赢的战争、性虐待丑闻、驱车射击等混乱中醒过来的美国,观看《阿甘正传》近乎一次宗教体验。此时,美国人普遍的心声是“我伤心,我们伤心,给我,给我们讲一个催人入梦的童话吧”。《阿甘正传》正是这样一个寓言式的童话,它讲的是一个令人备感亲切的美国人在这30年里的苦海余生。


电影《阿甘正传》海报

影片的阿甘独自穿越战后的美国历史,“幸运”地经历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历史时刻。于是,阿甘的角色便显然成了某种“表述的中继站”。正像评论指出,阿甘所扮演的是一个文化协调人。他在不同种族之间、在文化与反文化之间、在相互对立的哲学之间、在宗教信仰与无神论之间都成功地充当协调人的角色。在整部影片中,阿甘所实现的是多重层面上的不可能的和解。而正是这些和解的“实现”,试图弥合美国战后历史、主流文化与主流社会的纵横裂隙,提供有效的想象,以“治愈”社会文化心理的创伤记忆。 

影片呈现出诸多不可能的和解,首先就是种族和解。在开篇处获知,阿甘的名字来自于美国的内战英雄,三K党的创始人内森·贝德福德·福雷斯特。阿甘的旁白告知,妈妈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人们有时候会做一些不近情理的事情”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若干意识形态的症候点。其一,当阿甘说出自己的名字来历时,银幕上出现了黑白、默片的画面,那是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若抛开世界电影史的评价,仅就种族主义问题而言,这部影片是一部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电影。阿甘就在这样一种设定的互文关系中出场。其二,影片中出现了美国政府强行迫使阿拉巴马大学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的著名历史场景。在这一场景中,阿甘的智商为他无法理解种族主义、因而超越了种族主义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于是他跨过了敌意的百人围观者与黑人学生之间的鸿沟。此间,最为有趣的是,这个借助高科技手段,将阿甘嵌入其中著名的新闻纪录镜头中,最重要的因素原本是阿拉巴马州的州长乔治·华莱士试图堵住校门,在大门前宣读他的宣言,表达他对种族主义、“白人的纯洁”的捍卫,但影片的声带中消去了华莱士的声音,于是画面上只有弱智的阿甘茫然地不明就里地目击着这一场景,并且跨出大和解的一步。其三,结合影片中有关美国种族现实的表达,阿甘的名字似乎在告诉人们,美国确实有着种族主义的不光彩的历史,但是这个国家却拥有超越那段历史的现在与未来。 

这部有着浩大场景、众多角色的影片,其故事线索在以阿甘为中心的四对角色关系中展开:阿甘和母亲,阿甘和詹妮,阿甘和布巴,阿甘和丹中尉。这四组关系、五个角色都具有“原创”意味。甘夫人显然在阿甘生命故事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伟大母亲,是美国社会传统价值的象征,赋予她“朴素的智慧”,为其披上圣母至少是伟大慈母的光环,她在这个“普通人富有价值的寓言”中扮演重要角色。 


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当然,影片中大和解的主题,主要是种族和解的主题。其重要的呈现途径,是阿甘和布巴的友谊。两人一见如故并情同手足,他们的相遇重现了阿甘与詹妮的相识,在从军者的大车上,人们再次恶意地拒绝与阿甘同座。显然同样遭受歧视的黑人布巴代替了善良而不幸的小姑娘詹妮,邀请阿甘坐在他身边。初抵越南,影片制作者安排了一个玩笑式的对话场景:当丹中尉问道:“你们是哪儿人”两人异口同声说:“阿拉巴马”,丹中尉便调侃“你们是双胞胎吗”两人对视片刻,是弱智的阿甘“如实”回答:“我们没有亲戚关系”。两人形象的明显差别,丹中尉的玩笑,事实上成为阿甘的超越,即不可能的种族和解的首度表述。其后,制作者两度借布巴之口来强化两人间超越性的亲情。一是布巴告诉始终懵懂的阿甘“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成为朋友吗?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互相照顾,我们是一家人”;二是在雨夜的露营中,布巴对阿甘说:“现在我们背靠着背,互相支撑,这样就不用担心遭到袭击也不会睡倒在泥坑里”。而从另一角度看,布巴是一个无新意的定型化黑人形象:敦厚、善良、固执单一。在影片中,两人在战场上形影不离,而每一时刻布巴永远在讲述着他的铺虾梦:虾群的分布,捕虾船、虾的种类和烹调等等。显而易见,布巴和阿甘的友谊成为种族大和解的依托,那么它同样成为修订、篡改越战历史及其美国人创伤记忆的屏障。在越战场景中,除了阿甘描述的雨,便是布巴喋喋不休的虾经,他们所在的部队始终不曾投入战斗,始终没有任何作战,更别说血腥、野蛮的杀戮行为,也没出现任何一个越南人的形象。当阿甘依照詹妮的嘱咐,在战争爆发之际快快逃开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兄弟”布巴,于是返回丛林去救助布巴,并听取了他要“回家”的遗愿,在越战后阿甘的奋斗完成了对布巴未了的遗愿的实践。另一重要的视觉陈述,则是阿甘始终无法捕到虾,于是前往教堂祈祷的场景。选取了黑人浸礼教的教堂,他再次成为种族和解的试着,当阿甘捕虾成功,陡然富裕,他便捐赠这所降福于他的黑人浸礼教教堂,于是全新的高耸的十字架矗立出来。继而他将公司的一半分给他原本的合伙人布巴一家,从而改变了他们的种族“宿命”和阶级地位。 

另一个重要和解同样是不可能的和解,出现在阿甘和詹妮之间,尤其是他们在独立纪念碑的映照池中的重逢场景中。首先看到阿甘进入白宫,由约翰逊总体授予国会英雄勋章,由于这位美国总统在越战中的种种举措可谓臭名昭著,所以制作者安排阿甘撅起屁股对他展示伤口的场景。但刚刚走出授勋的白宫,智力低下的阿甘便被人拖入了反战游行的队列,并被推上万人集会的讲坛上代表退伍军人去控诉战争。影片再度巧妙地设计了一次声音的空白:由于一名警察破坏了大会的扬声器,因此阿甘的演讲我们只听到了开场白:“我只有一句话要说”和扬声器修复后的结尾“这就是我要说的”。这一场景,再次成为一个历史画面的电子特技“修订”,阿甘被嵌入到60年代美国历史中那一重要而著名的反战集会场景中。真实的历史纪录,成为阿甘之“真实性”的“旁证”。于是他从白宫的国会英雄,一步跨上反战的讲台,跨越了战争英雄和反战英雄犹如天壤之别的鸿沟,但这还不是影片之不可能的和解本身。感人至深的和解场景随之到来,在台下看到了阿甘的詹妮大声呼喊着他,阿甘冲下讲台,两人穿过广场和人群,在万众欢呼中于独立纪念碑的映照池中紧紧拥抱在一起。酷烈而创伤性的历史场景,成了展示阿甘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景片。若我们熟悉美国60年代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中的这一幕,那么我们会分辨出,这一似乎单纯的戏剧化场景,同时有力地构成了当时两种极端形象、也是构成美国主流社会、主流文化深刻分裂的形象的相逢与拥抱。一边是詹妮——身着白色长裙,头戴花环,赤着双脚,这是当时最典型的嬉皮士形象,称为“花孩儿”,他们是和平的反战力量,是欧美主流社会与主流文化激烈的批判者和拒绝者,他么反对现代文明,倡导回归自然;一边是阿甘——全套美军军装,挂着国会勋章绶带,无疑是美国国家、战争与主流社会的形象,而两人的重逢相抱,便成为美国社会意味深长的“历史”与文化表述。当两人跳入映照池,涉水奔向对方的时候,在欧美语境中,无疑清晰地指涉着洗礼的场景和寓意,获得洗礼的不仅是阿甘和詹妮,还有世纪之交的美国:超越历史中的冲突与分裂,治愈历史创伤,重新达到民族新生。 


电影《阿甘正传》剧照

在阿甘和詹妮的婚礼上,这种精神的和解与象征的洗礼再度加强。若说重现的“花孩儿”詹妮与西服正装的阿甘的婚礼象征着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的反主流文化与主流的大和解,那么它同时潜在暗示着对这不可能的和解的实现前提,是对非主流文化的彻底放逐与不赦惩罚。在婚中出场的丹中尉和詹妮的拥抱,看似一个女人见到自己未婚夫最好朋友的平常场景,事实上成为那一不能的和解的更深刻的表述。因为反战集会一场中,尽管阿甘一身戎装,但观众毕竟会记得这一切不过出自75的智商、出自詹妮的嘱咐:“无论发生了什么,你只管跑”;丹中尉则完全不同,他自登场开始,就是经典的“美国大兵”形象,这一军人世家世家出身、一心战死疆场、报效国家的角色,是美国尚武、拓边精神的代表,而詹妮作为始终身处反战、反体制前沿的女人,两人间的相遇与亲人般的拥吻,便再度将美国社会的分裂与创痛,推向“历史”记忆的深处,而将一份和解引入前台。而腼腆站在丹身边的亚裔姑娘,同样含义丰富,至少意味着侵略者与被侵略者、冷战年代的对峙阵营的不可能的和解。 

    到现实来看,美国在90年代已经无法回复60、70年代左右神话般地发展,长期的经济衰退,欧洲与日本的崛起,都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造成了莫大的冲击,“美国人无法继续他们长期以来自鸣得意以及战后的全面和优越”,所以超级大国需要“重新定义美国”,阿甘就是及时而成功的神话。他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前途明媚的光明前景。在美国,种族歧视可以消解、战争可以结束、连低智儿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阿甘的“所指”范畴已经远远脱离所谓的“残疾人自励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阿甘正传》中的“和解”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