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周,我总在琢磨“时间管理”这件事。其实不止过去一周,一旦自己感觉到忙碌,便总是希望能通过更好更合理的时间管理来解决。毕竟人真的是天生犯懒的动物。
关于时间,可以说是唯一做到众生平等的了。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不论你是高高在上的总统,还是流浪路边的拾荒者,拥有的都是一样的时间。
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时间需要管理呢?也许是某一天晚上醒来发现脑袋里还想着要做的那件事时,也许是正在开会却接到宝贝哭闹着找妈妈时,又或者是下班回家发现家里已经半个月都不曾打扫时……总之,就是在内心突然跳出来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时,决定要好好学习“时间管理”了。
我们最常见的时间管理倒是一点也不复杂。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载体——笔记本也好,手机app也好,然后列出自己要做的事项,分配时间并排好顺序,然后对照着闹钟一丝不苟的执行,就可以了。而作为一个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人,建议您千万别这么做。因为这样只会让你更加疲于奔命。
时间管理第一课:不做玻璃上的苍蝇
《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个人感觉是时间管理初学者必读的书目。与其它讲述各种时间管理技巧的书籍不同,博恩·崔西开门见山地就告诉你:没有对自己现状的思考,根本就无法制定出最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这是一次属于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你是否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你是否清楚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现状里所需要去做的事情是否就是自己渴望的?如果不曾思考过这些,如果我们不曾意识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每天沉浸于现状的忙碌,。那么我们度过的每分每秒都是巨大的浪费。
我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的确,如果一开始你的方向就错了,那你做再多的努力都毫无意义。当你发现一份错误的工作,一份错误的感情,不能为自己带来成长或快乐,那么我们要做的是马上离开或准备改变,而不是沉溺于现状。不做出改变而是每天持续对着计划表的内容一项项打勾,那我们就像玻璃上的苍蝇,你以为努力之后一片光明,其实累死了也不一定找得到出路。
有多大的武功,就得有多大的佛法。这句话用在时间管理上同样适用。没有明白心法之前,你学会的任何招式都像依葫芦画瓢,有形无神,难以产生真正威力。
如果经过思考,你发现自己热爱也适合现在的工作,你的生活也正处在自己渴望的方向上,那么恭喜你,你的时间管理已经成功了一半。
时间管理第二课:最需要被管理的是焦虑
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的是时间管理的另一本经典书籍《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我们谈时间管理,本质上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内在的焦虑与精神负担。没有感觉到压力的人是不在意自己怎么花费时间的,也就无所谓做不做时间管理。
生长在现在的社会里,万物互联,同时也万人互联。我们的微信和电话24小时在线,我们的工作,家庭,孩子,朋友,包括外界的未知与变化,甚至一些毫无来由的烦恼,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挤压我们的大脑CPU。我们想让大脑保持轻松愉快,必然就需要重新整理自己,开始重新整理时间。
《搞定》一书中,介绍了人们最为熟知的“GTD”时间管理法,GTD的完整意思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这里的搞定可不是指一项项搞定所有的事情,而是搞定自己内在的各种焦虑与烦恼。我们管理好时间一定不是为了要让所有事情都完美完成,因为事情本身是永远做不完的。认识到这点很重要,也非常必要。它可以让我们在面临繁重工作压力的时候更加学会选择。
一旦碰到繁重琐碎的工作压力,GTD时间管理法的核心,就是让你把那些导致精神紧张、影响大脑思考能力的内容统统赶出大脑,让你不用考虑昨天和明天,始终只需要面对今天的事情,面对手头的工作任务。你的状态比较轻松,注意力比较集中,也就更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时间管理第三课:最为有用的几个技巧
做好基本功之后,我们来谈谈几个技巧。其实因为每个人工作及生活习惯各有所不同,因此也没有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时间管技巧。因此,这边推荐的,也只是笔者用起来较为适合的几个,只能仅供参考。
1.身边随时备好纸和笔。当然你有自己习惯使用的电子标签也未尝不可。
这一点主要是可以随时记录下你脑海中蹦出来的某些关键信息。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也可以是一个你觉得很棒的灵感,甚至是家人给予的某项嘱咐。一旦你意识到此刻脑海呈现的内容很重要,马上记录下来,你的大脑就不用再耗费资源记着这个内容,从而减少大脑能量的损耗。
2.每天上班前留出10到15分钟做好日计划。再忙也请把这当成必做项。
所谓“忙到没有时间做计划”,是对忙碌的误解,也是对计划的误解。做好计划,是最好的节约时间的方式。计划相当于把脑海中一天要完成的事项从网状结构梳理成线性结构,最大限度的清空大脑,轻松上阵,确保大脑专注当下。
而在做计划时,非常关键的一点:不要记录工作内容,而要记录动作。一项工作内容中往往包含多个动作,要把需要重点执行的动作当成计划写下来。比如早晨7:30要锻炼身体,改成7:30去跑步,这样的计划才能让大脑再看到的时候马上行动,而不用再花时间思考怎么开始。
3.学会主动避免干扰,创造完整的阶段时间。
网络时代下,完全属于我们个人的一整段的时间越加越少。电话,信息,微信,微博,钉钉,还有各类电子邮件或新闻app等等,他们几乎把时间切成碎片。但不是说碎片化时间不好,但是客观上被频繁打断是不利于我们对一些关键事项进行深度思考的。比如写一篇文章,读一本书,或是一份需要逻辑缜密的工作报告。
因此,当我们需要较为完整的一段时间时,不管一个小时,三个小时还是一天,我们就必须学会主动屏蔽干扰。比如关闭手机,或是设置成静音。到这里有一个要点,我们是主动屏蔽,比如我们好好在办公场所或者预料某段时间有事情需要自己处理时,就需要提前告知。领导、同事、孩子这些较为重要的联系人,在我们选择关闭通讯工具前主动告知,能避免产生一些措手不及的情况。
当然我们还需要屏蔽的一个干扰来自于我们的内在。比如脑海中突然出现的某个念头,或是突然意识到某个重要事件。那么没关系,参照咱们上文第一个技巧即可。当然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引入另外一个技巧——
4.学会3秒钟判断,2分钟处理法则。
还是以“写文章”这件事为例,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来要给同事回个电话。那么这个时候你就用3秒钟来判断,这个事情是否需要马上做,还是放入计划清单。如果2分钟内可以把这事搞定,就马上拿起电话,搞定它。如果不行,那么同样还是放入计划清单,等手头工作忙完再开始执行。
之所以有这个2分钟法则,是因为2分钟能搞定的事情结束后再回来还不太影响原来的工作状态,时间再久一些,可能前后从新进去状态就要花掉更多时间,一点也不经济。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如果判断这件事可以授权给身边的人来完成,不要犹豫,把事情转出去,也是保护大脑轻松愉快的重要方式。
5.为需要多人协作的事项预留时间。通常这个时间长度可以是所需要时间的1.5倍。
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时间管理的双面性: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时间管理,也要同时管理关注协作人员的时间。这里的协作人员可以是客户,同事或是领导都有可能。
这里,同样需要我们采取主动沟通策略。在与协作成员互动沟通时,一定要就时间问题达成共识,同时给彼此留出一定的弹性时间,才能确保这类需要多人协作的工作时刻处于自己的预期之内。至于我们预留的时间是不是真的预定的1.5倍,倒是无需较真的。
其实不仅是此类需要多方协作的任务,平常我们自己安排事宜时,也可以为自己预留一些时间。太满的计划表不仅看起来累,做起来也容易因为无法准确完成而造成内心负担,从而产生不自信,影响头脑的轻松与愉快。
6.培养主动休息的小习惯。
关于休息这件事,有一个被多数人认可的说法就是:掌握休息的频率比时长更重要。休息这件事,不是休息的越久越好。相反,有时候我们加班之后,隔日即便睡了一整天,不觉得轻松,倒是感觉更加昏沉。通常时间管理专家会建议你: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能等到累了再休息,而是要学会主动休息。《番茄工作法》一书中就提到,我们平常大致可把25分钟作为一个时间单元。每完成一个时间单元的工作,就可以主动休息了一下,可以是起身倒杯水,上个洗手间或是走出办公室和同事沟通下手头的问题。
我自己更赞成一个小时左右休息一次。但是每次休息也就控制在两三分钟左右,这样有利于头脑放松,也有利于快速恢复工作专注状态。
7.拥抱无聊,预留时间为取悦自己而让步。
梁宁老师曾在得到课程《增长思维三十讲》中提到一个词“心里能量”。我很喜欢这个词。不管什么事情,我们的所有选择和坚持都离不开自己的心里能量。心里能量就像是一个心脏起搏器,它是我们一切力量的起源。而取悦自己,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心里能量。这种取悦,不是那种纯粹为了满足一时之欲,而是那种做过之后能从内心感到满足的事情。
比如你不想工作,为了放松蹦迪到天亮,但是你隔天起床发现内心更加空虚甚至懊悔,那么这不是取悦自己,这只是简单的纵欲。但你把同样的时间跑了五公里,之后你发现身心舒畅,那么这段时间你就是取悦了自己。我们的计划为这样的事情让步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能够无形中让我们精力更加充沛,内心年能量更加充足地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很值得。
按照你做一件事情后内心的真实感受作为判断标准,多做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这类事情通常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可以帮助别人的公益类活动。剔除一些非必需事项,为这类事情让步,也是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的必要环节。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的观点: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真正能管理的,其实只有自己。时间的流逝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时间管理更像是一个名词,貌似和时间有关,其实每一项都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期待。这些对于现在或未来的期待,就藏在所谓的时间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