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七)——我的船界轶事之:变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们的时代,也像一艘驶向未来的巨轮,途经无数渡口、险滩,很难有人自始至终随行到终点。每一代人都心怀不甘与不舍,下一代人也都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变革,寻找自己的轨道。

历史学家汤因比问得深刻: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人,怎样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

对过去的时光,最好的感恩和祝福,就是真实而诚恳的记录。

2008年4月底,咋暖还寒,我一步三回首,离开民生路上的巨洋大厦,结束了我在远洋8年的职业生涯。

离开以后,很多熟悉的同事非常讶异。08年初,船舶与海工市场疯热到历史从未见过的高点,南通,正由一个著名的纺织之乡向船舶建造之乡华丽转身,各类与船舶重工相关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沿江、沿海甚至沿河,只要有一点水深的地方都已布满船企,各种缺人,各种涨薪,各种诱惑,但是,怎么轮也轮不到Sunny啊,外面需要的是技术、生产专才啊,他懂什么?

他们不了解,正是这个啥也不懂,让我心慌。做了8年市场,年纪也真正接近已然退休的书记当初误判我的不惑之龄,虽然理论上仍然有侧室转正的机会,但是以如此高龄再回企业和一茬一茬往上冒的80后90后争个需要从估价ABC学起的位置?面子上也过不去啊。(后来健身了才领悟,那时就如健身的平台期,需要变化了。确实,中远很养人,我离开的时候体重接近85公斤,再不变化,有可能就一直那样油腻下去了。哈哈!)

我要学习,要突破这个“啥也不懂”的职业十字架!或许离开,是个保留颜面、涅槃新生的捷径?

面子害死人!当时不知一出豪门坑似海。给我不管不顾勇气的,是已经涉足3年多的海工。

05年左右,中远船务集团基本确立了在亚洲乃至全球修船界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当时的中远集团分管领导李建红,目光如炬,借船务集团某个周年大会,发出了中远船务业务要由江入海,面向全球,修造并举,争取跨跃式发展的新号令(肯定不是原话,好像是这么个意思,书记当时让我整理的大领导录音笔录,现在全忘记了)。于是,开始选择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远船务一直以来的战略对标单位,是当时船务集团的小股东——新加坡胜科海事。新加坡船厂除了修船以外,最赚钱的是海洋工程,就是和海上油气开采存储相关的设备设施修理建造。海工其实一直是中远船务的梦想,大概03/04年的时候就在大连成立了海工业务部,以前主要目标是国内的三桶油,在连续两年多开发未果、探得油桶深度以后,领导决定改弦更张、换手换刀,前文找我的施伟总天降大任,从广州急调大连执掌海工部。同时,调整战略方向,以海外市场为主,以新加坡企业为学习榜样。最好、最快捷的办法,当然就是挖人。

那两年,市场室已经发展壮大,从我在南通时的单打独斗,已经有了好几杆枪,信息、情报、宣传都有兄弟具体操办,对这些业务开始审美疲劳的我也开始有些不务正业。

恰逢经营总部原来负责船务集团上海地区后勤的茅大哥另谋高就,临走推荐我兼了综合管理部的经理。至今感谢茅大哥,把我从大办公室的格子间拎进带门的独间办公室,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到更多的贵人。

经营总部的综合管理部,当时就等于船务集团在上海的总经理办公室,接待各级到上海的领导,是一项主要的工作,所以得以密切接触来来往往很多的大领导,所以后来知道很多的秘密……哦,不能说,现在不能说。哈哈!重要的是,得以再次近距离接触新加坡季总,对,就是前面我给他们做翻译的那个说英文很好的季海生总。中远船务当时已经装进中远投资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季总是新加坡的总经理,自然从资本层面,就成了船务集团的董事长。

上市公司需要业绩披露来管理上市公司市值,以前上市公司和船务对接的企管部、财务部,总是搞不清经营总部手上有多少订单生效。几次接待季总以后,被他发现我是经营总部经营数据的最新鲜资料的掌握人,于是和船务集团提出,让我做中远投资新加坡在国内的首席代表,专门负责替他们通报准确的经营信息,并协助新加坡李建雄总处理投资者关系管理事宜。于是安排我去新加坡学习上市公司规则三个月。

临行,集团领导面授机宜,除了让我要及时汇报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动态,另外交代一个重要的任务——挖人!!!到新加坡挖海工技术专家,道是:只要挖回一个有用的专家,你就是船务跨跃式发展的大功臣。

一不小心,挖了四十多个。具体细节,以后有机会另外描绘吧,绝对有谍战片的味道。

不是我有多大能耐,如同好的市场经营,不是喝酒,是过硬的后台支持一样。一个好的体制,授权、敢说敢干、坚定战略方向,不拘成规旧习是主要原因。

现在可以透露当时的一些细节了。这四十多个海归技术专才(当时很清楚,就是盯着国内过去的人挖。真洋鬼子,哪怕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籍的华人也不要。当时的情况,不了解国内情况的,召回一个死一个,后来有其他企业东施效颦,证明了这一点),年薪最低的税后40万,最高的年薪180万加子女国际学校费用和上市公司期权。那是2006/7年的事,那年我的年薪好像是10万左右吧,船务集团国内最高的收入是下属企业业绩最好的老总,那时大约60万?集团老总因为受大集团制约,还不到这个数字。

重要的还不是这些数字,重要的是,和这些人签合同的,不是人事部,不是技术部,不是老总,是我这个啥也不是、啥也不懂的小卒。这过程中,人事部曾经试图说话,被当时的老总严词驳回,严令以把人弄回为首要原则,前方怎么谈,人事部怎么执行。所以,至今船务外聘新加坡员工的合同好像仍然沿用我当初拷贝的新加坡用工合同模板,发薪方式也是我和这四十多人商定的两地发薪模式。我代表集团承诺的条件,回来后集团全部背书认可。这才有了后来的中远船务海工业务领先一步,全面开花。如此魄力和授权,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怕永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去年在新加坡接待南通招商局的一个朋友,他带来一个老家连云港已久居新加坡的人,席间在我面前大谈他如何帮助中远船务招回以徐秀龙为首的几十个海工专家。我对他笑笑,给他多加了两个菜以示感谢。

我的海工知识,和对海工市场的启蒙,都来自于和这四十个兄弟的交流。现在仍然有其中的兄弟见了面就调侃当初我猪鼻子插葱找他们面试,一不考技术(他们考我差不多),二不问背景(背景调查?擒贼先擒王,我拿到简历就发给我找的第一个海工大师徐秀龙,他点头,我签字),只会一个劲地吹中远如何好(我不会吹牛,说的都是事实,当时的中远船务确实如行业里的评价,一个疯子带着一群疯子拼命),要不就是问一些海工的基础知识(我不懂啊,当然问啦)。我想,他们一直对我很信任,应该是我一直对他们保持着谦虚求学的态度有关吧,我确实不懂,确实想懂啊!

这些兄弟回来了,施总也拉我参加了前期所有重要的合同谈判。但是,做市场还是做市场的,最多也就出个报告或者参与一下合同意见,我还是业务的外行。看着船务集团业务因为招了懂行的人而逐渐成功转型,看着体系外行业各种如火如荼,正好有在新加坡招人时的几个漏网之鱼向我招手,反正无知者无畏,就毅然决然了。

理想总是很丰满的。原来的想法是,只要有懂的人一起,我们都是原来大企业出来的,民企有好的硬件,他们缺的是市场,是管理,我们可以带过去。而老板一句话,“既然加入我们就要融入我们的文化”,就可以把理想打个稀巴烂。

刚离开的时候,自我膨胀的厉害,不但拷贝了经营总部参与制定的所有的管理流程,还特地问太太要了一直在心理膜拜的我认为比中远更牛掰的中集的整套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准备大展手脚,我没做过管理?我是大企业出来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不但是怀揣内部的制度,一离开,就又迫不及待地在交大报了一个自费的VC(风险投资)班,好学吧?有野心吧?嘿嘿。

几次狐假虎威的失败以后逐渐明白,所谓管理,是需要和企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后来跟的一个老板梁晓雷的名言:开店时候需要开店店长负责选对地点;开了店需要人气店长各种造势;有了人气才需要管理店长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说得简单明了。民企之所以能够在创业阶段高速发展,和发展期企业绝对的效率优先、机构的扁平、决策的快捷密不可分。要一个枪炮、人员还没齐备的游击队,打正规军的阵地战,那就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成熟的平台会有相对成熟的长远机制,新平台给高薪请来的空降兵耐心有限,新平台本身的生命力也受太多环境的制约。所以,原来毕业以后外贸8年,船务8年的职业生涯变道时间区间,从8年缩短到3年。虽然在这期间,因为尽量保证相对稳定的团队同行,还能基本保持在一个平台拿一个有影响力的项目(12年的LNG动力船,13年的3000米水深饱和潜水支持船,14年的3000米水深抛石船和亚马尔项目等),但是,总体来说,总处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漂泊状态。

但我并不后悔,离开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大的成熟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岗位职能描述一旦确定,就只能在这个范围里发挥。08年离开以后,虽然当年下半年就遭遇全球金融危机行业整体断崖式下跌,得益于团队和兄弟们的精诚团结,和后来广泛接触的同行朋友的支持,得以在风浪中学习、磨炼、前行。

因为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更多地深入地了解专业的细节。而文科生的一大好处,就是没有专业的束缚,天马行空。所以有一段时间,和新加坡一个原来Prosafe的澳大利亚籍FPSO单点老专家几成忘年交,因为他喜欢我“疯狂的点子“,哈哈。现在除了深入项目,需要技术项目团队支持,普通的开场,基本可以应付,好像也不再需要兄弟在旁边特别说明,他不需要太懂技术了。(其实是朋友多了,如果有回答不了的问题,一个微信,10分钟以内,就可以得到远程支援)。

更多的学习,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高人,能学到他们高超的处事、管理之道。在一起共过事的张家港的张焕忠总,原来是外交部驻日本长崎总领事,充满职业外交官的睿智和儒雅;太平洋的江强总,从军队到上市公司高管,讲究做人与管理的王道……两位从大平台出来、见过大世面的前辈,给了我直接耳濡目染的机会。和其他现在不方便提及的几个尚在体系内的一直关心关注我的前辈高人一样,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水平越高,涵养越好,位置越高,脾气越小。虚怀若谷,至柔为刚。当然也见过不少张牙舞爪、刚愎独断的,往往都是因为德才不配位,以外表的强势掩盖内心的虚弱尔。

经历是最好的大学。也曾经一山望着那山高地羡慕那些有着这个管理班、那个培训课、管理理论随口来的光鲜企业。逐渐发现,这些班课理论都是必须要企业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消费的,而消费的结果,可能更多的是多了几个赵括与马谡。有几个所谓管理理论大师做出了国际一流企业的?读过松下幸之助成功后的总结,没见过德鲁克亲自操刀管理的企业。各种内外部的培训大多是生意、包装,实际真正起到的作用是结交圈子、团队建设,凝聚人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还是多从无字句处读书,多交几个有肝胆人吧。

有点扯远了,最重要的一点,变道多年,可以自豪大声说出来,世道再难,从来没有做有损于上一站的事情。

最后,说几点变道Tips吧,给尚有理想的兄弟们参考:

1.平台很重要,这个行业,很少有人可以单打独斗,能有好的平台尽量留在大的平台实现理想,如果足够年轻,不要被一时的冲动或者诱惑所打动,踏实积累,来日方长。

2.尽量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技术的学点商务,商务的了解技术。可以不打猎,不能不磨枪。

3.不要轻信窗外景色的表象,各家都有各家的经,看起来很美的背后大都也有别样的难言之隐。即使都是完美的,未必一定适合你。

4.尽量不要去已经十分成熟的平台,没有人会欢迎去摘桃子的,虽然你并不是。平台成熟以前,需要的是干事的;平台成熟以后,需要的是听话的。

5.如果实在要离开现在的平台,除非你是技术大拿,尽量留在一个团队中,和团队同进退。

6.如果离开了,要心怀感恩。你有很多离开的原因,不要抱怨,无论受过多少委屈,你都在曾经的平台或多或少获益过。永远心存感激,会让你在新的平台收获更多。

7.如果要到一个新的地方,别人面试你,你也要注意面试你的人,特别是你的直接上级。几种情况,绝对转头离开:

1)和你谈薪资时,和你说我自己就这么多收入,你觉得你的要求合理吗?离开。

2)你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他总会急不可耐地打断你说“我知道。。。“的,离开。

3)看到他太在意他的领导的鸡毛蒜皮意见和一味逢迎他的上级的,离开。


明天即将出关。七篇隔离日记,到此结束。

既然注定是一条流浪的矫情狗,那就不妨再做一个人群中的段子手 ​​​,躲过对酒当歌的夜和四下无人的街,记忆归零,爱恨随意,往日情怀酿作酒,换我余生长醉不复忧。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七)——我的船界轶事之: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