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

开车去湖边的河堤上挖荠菜,车停在路边,拿好刀子和提兜,到路边落羽杉树下寻觅。

落羽杉不仅有美丽的名字,有羽毛一般美丽的落叶,宛如撒落树下一地铜褐色的羽毛。在它们的夹缝里,蓬蓬的野菜绿意流淌着第一缕春意,其中夹杂着荠菜。我蹲下去仔细辨认,后腰就在毛衣和裤子间露出来,今年春天是来得早,路上看到红梅花开了一树,我穿的衣服也少,开车不觉得冷,可这岸堤在高处,下面是波光粼粼的池塘,风带着凉意要钻我骨头缝。于是,我把毛衣塞在裤子里,再蹲下就好了。绿丛里有米粒大小的亮白的小花,这就是荠菜花,顺着白花往下看,一定是一棵葱绿的荠菜,虽开花了,还算嫩,可惜三五个叶片的植株,我嫌它们有些小。可是这片地里的荠菜都是如此,每一棵菜上,每一片叶子都是鲜嫩的,没有一片是干枯的。这就是说,它们是今春新发的,不是经年的荠菜,也没有长儿粗的菜根。

继续挖,才发现更多的荠菜并没有开花。上一次我开车路过这里,看到有几个人在这里挖荠菜,那时刚刚下过雨,土地还有些粘脚,此刻还能看到土被反过的痕迹。越是有人挖的地方,越是有荠菜。上次遗漏的荠菜,经过几天的生长又壮大起来。荠菜的品种也很多。有的叶子齿多,颜色翠绿;有的齿痕不明显,色彩灰暗些。我小时候在鲁西北的平原上,只有一种荠菜——花水荠菜,我也不知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为叶子是花的吧。叶面上有一层白色的绒毛,叶子不显那么绿,有些泛白。在此地,极少发现我说的那种荠菜,更多的是叶面比较光滑,叶片多棵子大也大的荠菜,还有一种很可爱,叶子上有一长长的茎,在末端有豆大的带着尖尖的叶片。别人可能不敢认,我断定那也是一种荠菜,理由是它们开的花是一样的。有圆圆的颗粒状的小白花儿,是荠菜的家族特点。

那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两张挖荠菜的图片,河北的文友绿窗留言说,不敢挖,根本分辨不出哪是荠菜。我回复说,小时候的业余职业是挖野菜,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一个人蹲在风里挖荠菜,突然就有一种心动:四十年前,我也是一个人,挎了篮子在田野里四处跑,精心挑选着,荠菜是常挖的,更多的是遇见什么,只要是能吃的,没有毒的。曲曲芽,马齿苋,灰灰菜,苦菜,面条菜……至于挖了荠菜干什么,也不大在意。很多时候,拿回家喂鸡,喂猪,喂羊。做菜汤,蒸着吃,掺在玉米面里做饼子。

那时候的农家小院充满了生机,满院子的闲散之士是一群鸡,它们溜溜达达,随意出入,东刨刨西瞧瞧。下了蛋,生怕别人不知道,高声宣告着“个个大,个个大!”,公鸡自愿做护花使者,发现了食物咯咯咯叫来母鸡啄食。猪就没有这些自由,被圈在猪圈里,哼哼唧唧,拱的墙上全是坑,累了就躺着晒太阳。那只小山羊拴在杨树上,咩咩叫着,等着喂食。我一回家,鸡们知道新鲜的食物来了,忽闪着翅膀飞奔而来。远不如狗的态度,狗对我亲热,蹭着我的腿,不是为了吃,而是发自内心的亲近。如果挖的荠菜多,直接扔给羊一把,闷着头吃着,不时抬头看看。猪的待遇更高,要淘洗干净,剁碎,加热粥里。猪的食量大,吃食的动静很大,啜叽,啜叽,一声急似一声,一边哼哼着,你能感受到它们对食物的渴望和享受。

现在因为有闲暇了,经常去挖荠菜。挖了一定是要吃的。最多的是做饺子馅,凉调,炒鸡蛋,也挺好的。荠菜是凉性的,有一种不卑不亢的野味,稍有点涩,细嚼回味,又有无尽的香。"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菜根谭》序)荠菜多有经冬者,根部发达,味道也足。《菜根谭》为什么以菜根为书名呢?“夫菜根,弃物也,如此书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如此书,唯静心沈玩者,乃能得旨”常含菜根,懂得生活的苦涩,便会更好地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台湾大学哲学博士杜保瑞说:"但凡我们能够学深悟透《菜根谭》蕴含的处世哲学,那么余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怎样的困顿,也许我们都能宠辱不惊,活出自我的风采。"

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爱物的荠菜,并不是为了忆苦思甜,而是在大棚菜泛滥,逆季节的蔬菜徒有其表,味道大打折扣。荠菜确实纯绿色的天然食材,吃着放心,味道纯正罢了。



牛人回答是:《菜根谭》

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所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据说毛主席无论政务多么繁忙,都要在枕边放一本《菜根谭》,读上几页。

那些真正活得好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命运的捉弄,也能宠辱不惊、华丽转身,最终活成自己的太阳。

日本企业界著名的经营之圣之一稻盛和夫,曾说:“企业管理的专著可以不读,但《菜根谭》不可不读,我的成功靠它。”

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经历无数磨难打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创造了一个奇迹。

《菜根谭》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些厉害的人物都视若珍宝?

其实,人生90%的智慧和道理,《菜根谭》早在400年前,就已经讲透了!

比如,书上说: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

强调要看淡荣辱得失,别让世态的炎凉浇熄了理想的火焰。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要想追求金玉般纯洁的品德,必须到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去磨炼;要想创立惊天动地的功绩,必须到难关险隘中去拼搏。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经常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恰是修身养性的磨砺方法……


像这样直白而又深刻的道理,其实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古往今来,有太多人从这本奇书中获益良多。

国学大师季羡林赞它耐人寻味;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说:“企业管理的专著可以不读,但《菜根谭》不可不读,我的成功靠它。”

《环球》杂志也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

中国哲学领域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国学名师杜保瑞,也是本书的受益者。

他说,但凡我们能够花点心思,学深悟透《菜根谭》蕴含的处世哲学,那么余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怎样的困顿,也许我们都能宠辱不惊,活出自我、活出风采。

听听他的故事,也许你也会找到共鸣。

你可能感兴趣的:(挖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