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美岐抽烟:自己尚在苟且,何必指责他人的人生



前两天,“火箭少女孟美岐抽烟” 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起因是有人在网上爆料了疑似孟美岐 16 岁抽烟的照片。


很多网友瞬间炸开了锅,认为未成年人抽烟不可原谅,表示好感度暴跌。

然后有粉丝澄清照片中根本不是孟美岐本人,还罗列了一堆证据。

也有网友表示抽烟属于个人行为,可能不对,但没有伤害到别人,大家没必要口诛笔伐。

一时间,评论区陷入了网友和粉丝之间的口水战。

1

在网上,类似的新闻,类似的争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耗费精力在网上就这样的事争来争去?

有专家指出:现实生活中心理空虚的人,总是希望到网络上寻求心理满足感。

而捍卫自己的观点就是建立存在感的重要方式。

其实,网络上的很多新闻,尤其是娱乐新闻,其真相往往是淹没在资本的操控之下的。

而作为一个平凡的网民,很难看清事情的真相。

我们不应该像盲人摸象一样,抓着大象的耳朵就说它是一把蒲扇。

奇葩大会中有一期,营销大号 @娱八婆到了现场。

据他爆料,他们和明星及明星公司私底下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现在我们看到的爆款娱乐新闻中,相当比例是双方共谋的结果。其中包括各种正能量、负能量、恋情、绯闻什么的,大部分都是联合炒作的东西。


一些明星经常会利用自己的隐私甚至性生活,联合他们炒作。

也许,你们讨论的绯闻八卦,对人家来说不过是一次商业合作;你们争论的黑料白料,不过是运营公司一次策划的结果。

互联网给了我们非常多的便利,也让中国网民初次尝到了言论自由的美妙。

然而在泛娱乐化时代,任何公众形象、新闻热点都开始为资本服务。

各类社交媒体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理智,更加谨言慎行。

2

在互联网兴起之后,我们每天接收特别多的信息。

但这么多信息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智,反而可能会加重我们的偏见。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网络上发生了一件事情:

女孩 @菲妥妥_穆修修,因为家中欠了巨债,无力偿还,在微博留下遗书后,开始倒计时直播自杀。

网友及时报警,阻止了悲剧。

然而事情后续出现了反转:

女孩被扒出自家欠巨款却用着各种奢侈品。

同时她自杀被救之后在网上故意调侃,这让网友觉得自己的善良遭到了愚弄。

网友的态度从 “怜悯” 变成了 “愤怒”,行为从 “抢救” 变成了 “围攻”。


当他们一家离开了海口,并放弃了轻生的打算时,却始终没有摆脱网上的谩骂和人肉的困扰。

一家人终于承受不住网友的压力,心力交瘁之下集体自杀。

最终,除母亲被抢救回来,另外两人被确认死亡。


这两年,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

去年的时候,“小凤雅事件” 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网友发现大家集资救助的小凤雅离世之后,纷纷将矛头指向了她的母亲,认为是妈妈骗取、挪用了善款。

新闻媒体将一件事情扒开了一角之后,群众的情绪极易被煽动起来。

网友在暴怒之后,总是会拿出自己最擅长的手段:

扒光黑料、人肉信息、谩骂、指责、诅咒……

最恐怖的是,很多人始终觉得自己是在主持正义,却没有看到自己手上滴着血的屠刀。

甚至,根本没人关心事情的真相。

奥巴马说过这样一段话:

信息的洪流并没有让大家拨云见日,更多的是让我们对自己的无知更加自信。

我们上网认真阅读的信息,都会加强我们的偏见,因为选择阅读什么是我们决定的。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更希望的是找到一个情绪输出的地方。

最终的结果就是,观点一定会掩盖了事实。

3

互联网的一个明显特点就在于它的匿名性,只要不犯法,你可以毫无顾虑地发表一切评论。

然而,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你在毫无意识下的评论和站队极其容易绑架个人。

《黑镜》第一季第一集讲述了一个略显荒诞的故事:

绑匪绑架了在公众心中地位极高的英国皇室公主。

而要救公主的命,需要首相直播与母猪性交的过程。

一开始,舆论偏向首相,认为绑匪的要求实在太过分。

但是当政府不遵守规则惹怒了绑匪之后,其割下了公主的一根手指寄到了电视台。

此事被曝光之后,民众的情绪开始变化:

“确实屈辱,但无法与公主所受的折磨相比。”

“我们可以换个首相,但我们不能没有公主。”

“如果公主没救出来,他也没戏了不是吗?”

……

最后,网络民调显示,86% 的参与者认为应该满足绑匪的要求。


首相在面对公众和皇室的压力中犹豫不决,直到身边的人跟他讲了一段话,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你不照做)对于民众来说,你会成为一个为了沽名钓誉,将个人荣辱置于一个女孩的生命之上的人。

如果她活着,他会杀了她。然后上传视频,所有人都会看到,全世界都会看到。届时群情激愤,而你将会被毁掉,万劫不复。

你将不仅仅只是个蒙羞的政客,你个人也将会遗臭万年。民众、皇室、党内都会支持妥协。

如果你拒绝,你的人身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会危及你的家人。

我不想就此事讨论人性如何。我只想说,公众意识从来都无法感同身受。

公众的言论和站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牵扯到公众,可他们却成了决定事件走向的关键。

我特别害怕个人被舆论绑架,因为面对公众舆论你无可奈何,即便你是首相也没用。

你在网上毫无意识下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可能成为绑架别人的砝码。

4

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特别容易冲动?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去抑制化。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多数人会在两种极端的情绪下不断变换:

要么过于善良和宽容,要么过于具有攻击性。

由于与现实分离,反而会加重人们的自我投入感。

于是,看到明星黑料,很多人拥上去指责;看到小三出轨,无数人在下面疯狂辱骂;看到偶像离婚,粉丝说,心疼哭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呢?

隔壁噪声太大影响了你休息,你忍了;楼下卖水果的小贩缺斤少两,你忍了;路边上的餐馆卫生标准不合格,你又忍了……

你父母在烈日下奔波忙碌的时候你没有哭,高数挂科的时候你甚至一笑而过。最后在网上,你因为一个与你毫不相关的人哭了。

我认为,在互联网,我们更应该做一个看客,而不是把自己代入角色。

潘粤明在一次节目中被问到关于女生冻卵的看法,这个问题让在座的女嘉宾有些尴尬。

然后潘粤明回答说:我的态度就是我是一个旁观者。


我特别欣赏他的这个态度。

这也和冯唐提到的一个看法不谋而合:世间万事,归根到底是两件事。一件是关我屁事,另外一件是关你屁事。

包容他人的基础是管理好自己。

别人的事情,不判断,不评价。

我们自己尚在苟且,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呢?

泛娱乐化时代,我们都应该做一名合格的看客。

最后,无论何时何地,针对何人,都不要让自己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

你说的每一句充满戾气的话,都会让这个世界变糟一点点。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美岐抽烟:自己尚在苟且,何必指责他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