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诗歌的名义,让学生愿读、勤读、会读、敢读、乐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我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学低年级开展诗文诵读课程,有利于积极影响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取向和习惯养成,让学生在人类先哲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淀良好的文学素养。

      山东省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教师李丽开始了思考研究。立足班本,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特点,选取适合的内容,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设计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强调个性化的指导与体验,初步形成了独具班级特色的诗文诵读课程。


主题化的内容让学生“愿”读

      提高诵读古诗文的效率,无疑要先从促使学生产生强烈诵读意愿入手,这种兴趣往往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越紧密越有效。因此,诵读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力求通过一组组主题鲜明的古诗巧妙地建立起与学生生活的链接,消除文本的陌生感,拉近学生感知的距离,激发诵读的兴趣。

      诗文诵读课程的内容先后确立了“季节、人物、情感”三大诵读主题,围绕主题筛选适于低年级学生诵读的古诗,形成班本性的诵读教材。比如,四季轮回是学生感受诗文魅力的自然素材,于是《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的古诗出现在诵读的课堂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经典作品多是幼儿古诗的启蒙之作,于是李白、杜甫等人物主题的古诗也成为诵读的内容。妇女节、中秋节、世界读书日……一节一主题,更是将“感恩”“思乡”“读书”等主题的古诗与节日教育契合,产生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这样的诵读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就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字,而有了更多的可见、可闻、可体验的现实情境、人物、事件作为边读边悟的素材。

灵活化的课时让学生“勤”读

      课时是诗文诵读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通过对已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等的整合与拓展以及在校课时的灵活使用等方式,诗文诵读课程形成了“短课时固定+长课时机动”这样一种简单又易于操作的课时安排模式,使班本性的诗文诵读有了更充足的时间。

      所谓“短课时固定”指每天入校的晨读15~20分钟。一日之计在于晨,通过设立流动“领诵员”这一角色,充分利用好学生到校以后的小时段,积极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长久坚持,形成固定的模式,很好地实现了“日日晨诵,时时累积”。

      所谓“长课时机动”指的则是在国家课程整合的研究基础上,每个月都有2~4个课时专门用于诗文诵读的指导、评价或分享。其中,评价多采用“以大带小”的志愿服务的方式,就是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考官,与班级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诵读闯关。

      勤读不是转嫁教育责任,不是增加课业负担,而是让学生在多种时空的有效利用中,循序渐进地诵读、积累,达到厚积而薄发的效果。经历过诗文诵读课程的学生在短短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就可以积累近百首古诗,饶有兴味而不觉得累,这就是勤读的效果。

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会”读

      首先是自读,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既识音又辨意。教师范读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通过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意境。除此之外,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分部重读等多种形式,能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浓厚的诵读氛围和诗歌意境。

      在指导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朗读方式的多样化,还要及时关注学生朗读的音律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注意朗读的语调、速度,突出朗读的停顿,积极想象,读出诗境。

定制化的指导让学生“敢”读

      诵读是一个体悟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打开自我的过程。在诗文诵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总有个别学生显得局促而紧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有了舞台就可以跳舞。因此,如何在统一推进下又体现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些学生在表达上的障碍,多由于发音不准的客观原因或者自信心不足等心理原因造成。针对咬字不清的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一对一辅导,找出发音不清的症结指导纠正,并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古诗,循序渐进地科学训练,通过量身定制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达的自信心。针对朗诵气息不足的情况,教师则要从气息运用和心理破冰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科学发声,释放自己。针对个别边缘化的学生,教师更是要步步紧跟,提供机会,适时鼓励,落实要求,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体验化的分享让学生“乐”读

      朗诵本身是文学性、艺术性、表演性的统一,因此,诗文诵读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多样化的体验路径。唯有让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更直观的感受经典古诗的音律美、意境美,才能更好的感受诗文的魅力,逐渐凝结成人的精神底色。

      “诗文咏诵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展示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一种体验式的评价手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自愿申报,并由学生评委自主点赞,生生互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的内驱力,“诗文咏诵会”还与班级新年活动有机整合,学生自主选取朗诵主题,自由组合,教师相机指导,设计朗诵形式,采用古典音乐伴奏,达到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参与,赋予了课程更加创新、深入的教育元素。为学生诵读录制音频,转编二维码,微信听诵,印制诵读手册等,推动了诗文诵读在学生成长中的有效滋养,用这样的形式迎接新年,更促进了班级文化特色的形成。

      “诗文咏诵会”的舞台在课堂中也在课堂之外,为了让学生经历更丰富的、动态的体验,“诗文咏诵会”还走出班级,走向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以诗歌的名义,让学生愿读、勤读、会读、敢读、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