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62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雖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然初學之士,或有取焉,則亦庶乎行遠升高之一助爾。”其實這是朱子謙下的話,這個謙下不是說給人聽的,他心中就是這樣注釋,他知道會留給後人作為學習的版本,注釋都是為後學的,都是為後學讓他作為一個階梯的。用這個階梯來學,用朱子的注來學《中庸》,期望別人確實能有助益。他的心的謙下,我這樣做是不是就是傳的道統,心意即使是這個樣,依然不敢這樣說,就像孔子,人都稱他聖人,他連賢人都不敢自稱的,“聖與賢,則我豈敢”。體會聖人、賢人他們心的謙下,確實是謙下的,不是說說而已。

所以說“道統之傳,不敢妄議,然初學之士,或有取焉”,就是從裏面,一開始學《中庸》,學儒家的思想,從裏面或許能受一些引導,有所啟發。“則亦庶乎行遠升高之一助云爾”,升高就是後邊《中庸》上講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之道就是修,如何修養君子,養育君子,如何把我們自己從現在這個狀況培養成君子,君子是一個很高的德行層次,我必須從我現有的這個層次上,一階一階地走上去,這就是登高自卑,就是從下邊開始往上學。我行遠,我想走到那個地方,必須從這個地方一步一步地量過去,這就是行遠自邇,邇就是近,從近處,距離上是這個樣。

那修德行呢,我們的近處是什麼?剛才講了,我們同學聽課能夠心安下來,這就是最近的,確實可行的,我當學的,我儘量地學好,這也是最近的。儘管離開父母在這裏學習,父母為什麼讓我們在這裏學習啊?我能體會父母的心,我在這裏學習好,就是對父母的報答,這就是近處,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就可以力行的,這就是孝。那我在父母跟前的時候,我是用那樣的方式來行孝,我不在父母跟前的時候,我在這裏學習好就是孝順父母,因為我在這裏學習好是父母所期望的,父母拿錢供我們,把我們送到這裏來上學,期望我們學習好,我們學習好就是報答他,就是孝。這就是升高行遠之一助,所謂助,升高要是有個臺階,一步一步地邁上去,容易,沒有臺階的話,你攀爬就麻煩,很容易摔下來,朱子就是作這樣的注給我們一個往上修學的臺階。借助這個臺階,我們對很高深的經意能夠體會得越來越深,越來越深,沒有這個臺階,我們很難往上走。所以,有學儒的說“先儒的注都不重要,我直接用我的心去體會聖人之言,直接去體會經意”,體會不了的,不借助這個臺階體會不到,體會不到結果是什麼?就變成自己在那裏臆想經意,我想孔子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自己在那裏臆測,我們學的還是少,你臆測這裏的時候,和那一章節就發生矛盾了。先儒注釋是對四書五經整個的理路系統貫通之後,對每一章進行這樣的注釋,所以說沒有不借助注的,兩千年前孔子、子思他們說的話我們體會不了,這也就是朱子作這個注釋,作這個章句它的意義,給我們提供的就是升高行遠的一個路徑。

你行遠,比方說從這裏到衛國去,中間隔著這麼多河,你沒有一個跳板,沒有一個船,或許你永遠都到不了。就像我們體會經意,如果不借助注,到這個地方我想不通,想不通也就放在這裏了,放在這裏,你永遠都想不通,就像遇到河,你就過不去,朱子作四書集注,能夠助益我們學習就在這裏。學一定要循著這個章句,不然的話,一走就走向自己的臆測,我們的德行還不高,以我們的心,所臆測的所想像的這一句經意是什麼,很難體會到的,體會到也是以你的水準體會到的,不一定對,甚至正好相反。我們體會朱子作這個注釋,他的苦心,我們學習為什麼要循著這樣一個注釋本來學,這個意義不言自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章句集注》講解-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