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罗杰·R·霍克
【梗概】
《改变心理学的40 项研究》,自1992年首版以来,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心理学畅销书,作者罗杰· 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和作家。本书,一度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大学和中学的参考教材,填补了心理学导论性书籍和心理学研究类著作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40 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展现出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缺一不可的“硬”科学。
全书共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意识和知觉,条件作用和学习,认知、记忆和智力,毕生发展,动机和情绪,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以及人类互动和社会行为。【大概知道心理学讲什么了】
【评价】
总的来说这本书语言生动、思维简练,将严谨的心理学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阅读此书,你会感到心理学不是枯燥且高不可攀的,它贴近生活的方方面面。你会理解到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自我认知的作用和人们群体互动的规则。看完数次,结合这些经典实验,你会不自觉改善交际手段,获取识别人心的能力,让自己更具平常心和影响力。
【重点】
1、你在做什么事之前,心里面已经有个“认知地图”。
2、强化能让人迷信。
3、智力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八种智能: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动,人际,自我内省,人际智能。
4、拥有控制力才能快乐。
5、人格特质:内控型和外控型。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较外控倾向的个体更可能会: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特定情境或类似情境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取更多信息,更主动地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更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6、人更多的是表现出男女特征的协调,而不是绝对的男性或女性。
7、对于人,深度放松是抵抗恐惧的最好方法。
【行动计划】
1、如果想改变现状,但觉得无能为力。很可能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你可能属于外控人格特质。试着去真正地说服自己:我可以改变、别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不行、我不是因为要去做而是为了证明我可以做、就从走出一小步开始吧……
2、当你对一件事表达看法,与别人不一致时,要思考是否是投射导致了不同,或者是认知不协调导致了不同。
3、想要让自己更快乐,就要学会让自己对生活更有控制力,定制学习计划、做好生活规划、拥有更多的预测性、让自己学会冷静……都是快乐良药。
【摘录】
前言
在以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必须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1、免于伤害;
2、知情同意;
3、随时退出实验的自由;
4、保密;
5、执行任务
在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这些规则包括让研究者为动物提供适当的居住空间、合理的喂养、清洁的环境和健康保护,禁止对动物施加所有不必要的伤害。
第一章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研究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Gazzaniga, M.S.(1967).The split brain in man.Scientific American, 217(2), 24-29.
罗杰·W·斯佩里——猫的割裂脑实验
迈克尔·加扎尼加——人的割裂脑实验
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极端案例中,对无法控制的癫痫患者来说,切断胼胝体可以极大地减少、甚至消除癫痫发作。
每个人的颅骨内有两个不同的脑,每个脑都具有复杂的能力。
大脑左半球更擅长于言语、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
随着对大脑两半球功能定位的认识的深入,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中风或脑部损伤的患者。明确损伤的位置,就可以预测当病人康复后会存在哪些后遗症。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制订出恰当的重新学习、重新适应的计划,用来帮助病人尽可能快速、全面地恢复健康。
大脑左半球“擅长”于语言、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
杰瑞·利维:大脑作为一个单一、整合的结构运行,虽然两半球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的功能必须整合而不是相互分离。没有一项人类活动是只用大脑的一个半球来完成的。
大脑半球偏侧化能够显著地预测个人的职业选择。83%的生物化学家是左脑取向者,天文学家中有29%的人是左脑取向者。
多重人格障碍可能是隐藏在大脑右半球的人格的外在表现。右半球比左半球功能更独立,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一个人的意识。
研究2:丰富的经历是否等于更大的大脑
Rosenzweig, M.R., Bennett, E.L., & Diamond, M.C.(1972).Brain changes in response to experience.Scientific American, 226 (2), 22-29.
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老鼠,其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别于贫乏环境中的老鼠。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皮层(即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更重且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很显著。前面提到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乙酰胆碱”酶,在身处丰富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组织中更具活性。脑细胞(又称为神经元)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但丰富的环境使老鼠的大脑神经元变得更大。
经验对大脑最一致的影响表现在大脑皮层与大脑的其余部分(即皮层下部)的重量之比上。具体表现为,经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但大脑其他部分变化很小
环境不同能够影响不同小鼠的大脑发育,提出经验锻造大脑,老年人也可以提高记忆。
研究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Bouchard, T., Lykken, D., McGue, M., Segal, N., & Tellegen, A.(1990).Sources of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Science, 250, 223-229.
在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领域一直被一种叫行为主义的人性理论所统治。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人的行为被环境因素所左右,其中包括引起人的行为的刺激和某种选择反应的结果。
事实上,完整的人格是通过遗传和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塑造起来的。
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同卵双胞胎),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在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而且其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地一致。在本研究中,支持基因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个论据是,在相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很小。
从反应时间到宗教信仰,个体差异中的重要部分都与遗传有关。他们对自己那些具有煽动性的结论提出了以下三种解释。
1.显然,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虽然IQ差异中的70%要归因于先天基因的不同,但仍有30%可归因于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许多我们众所周知的因素,例如教育、家庭环境、毒品和社会经济地位等。
2.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所以,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地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一方面,对某些特性而言,如果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则遗传的影响就较小。
3.并非环境影响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人的遗传倾向塑造着周围环境!
研究4:小心视崖
Gibson, E.J., & Walk, R.D.(1960).The “visual cliff.” Scientific American, 202(4), 67-71.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视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度知觉能力,其生存将变得多么困难和痛苦。你会撞上东西、不能判断猛兽离你有多远,或者会从悬崖上掉下来。因此,从逻辑上可以假设人对深度的知觉能力是一种天生存在的机制,是不需要经验来发展的。
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个月左右才会出现,但是对于鸡、羊来说,这种能力几乎是一出生(一天之内)就出现了;而对于老鼠、猫和狗来说,大约在4周时出现这种能力。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因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6个月的小孩有危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