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篇第九章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一章的文字比较短,是以曾子的话,“慎终”跟“追远”。这个“终”就是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我们面对丧礼的一个态度,要非常非常的谨慎面对丧礼。“追远”这个“远”,就是面对我们的祖先,也就是在祭祀的时候我们是要缅怀我们的祖先。“慎终”跟“追远”是面对丧礼跟祭礼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谨慎的态度。在《为政篇》有几章,弟子跟世人,跟孔子请教孝道的一些篇章,其中第五章孟懿子问孝,孔子说无违。后来孔子又跟樊迟解释什么是无违,孔子的说法叫“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在孝道的实践上,不是只有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尽孝道,在父母的丧礼、在父母的祭礼里面都要秉持一种谨慎、缅怀的态度,而且所有的所作所为都要符顺于礼跟义,背后其实是要表现出或者引发出我们对于父母一种从一而终、深刻的感恩之情。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慎终追远,曾子说民德归厚矣。

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孝弟的实践。在第二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我们实践仁德的入手处,也是我们实践仁德的根本。在这一章里面曾子提到,孝弟其实是要引发出我们一种慎重面对缅怀先人的做事态度跟道德情感,如果这样子的态度,慎重面对的态度,缅怀先人的一种温柔敦厚的情感,能在我们生命生根落实的话,那我们对待其他人、对待其他事,也会用慎重、也会用一种感恩的心情去面对他,这样民德就是民风,就能够归于淳厚了。

如果配合我们刚提到的《为政篇》孔子提到的,在孝道的实践上,通贯生死都要符顺于礼的一个原则的话,整个结合看起来,孝道的实践,其实不只是表现出一个孝字,对父母亲美好心意的领纳,家风的传承,以及学习态度的一种养成。更重要的,可以变成一种淳厚的民风。这些篇章如果我们一起共读的话,就会看到儒家的孝道,其实是有非常非常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切实地实践,也再三的省思。所以这里的慎终追远,那个主语,就是谁要慎终追远,其实国君要慎终追远,就可以造成风行草偃的教化效果。一般民众慎终追远,就可以形成一种人际互动的淳厚民风。所以孝道的实践,不只是君王、大夫、诸候,一般的庶民都应该切实地实践,这也是《孝经》里面所一再强调跟彰显的。

这一章,我们如果跟前面学则不固——学怎么样能够坚固来一起看的话,其实更有意思。前面谈的是学习怎么样能够透过自重、厚重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庄严,如果我们对于父母、亲人的孝弟感恩能够通贯生死的话,我们会养成一种有始有终的美德,这个有始有终的美德,就会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稳固,而不会陷入三分钟热度这样的浮泛学习状态。所以这两章一起看,其实也可以说是孝道的实践对于我们学习的坚固稳固,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注意。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第一篇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