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由耳廓收集后传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
鼓膜连着三块听小骨,可以利用杠杆放大声音并通过卵圆窗将振动传给耳蜗。
耳蜗内的淋巴液会继续传导声波,使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扭动,并释放神经递质到听觉神经,在你脑中形成声音。
不同频率的声音分别由耳蜗的不同位置来感知。
然而,结构如此精巧的耳朵其实是个消耗品,今天,中国有 6000 万老年人患有听力障碍,往往要靠助听器才能听清声音。
这些助听器是如何工作的?怎样为老年人挑选一副合适的助听器?
人耳以鼓膜和卵圆窗为界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当外耳出现外耳道发炎变窄,或中耳有听小骨硬化等疾病,就会影响声音的传导,称为传导性听力障碍。
而当内耳出现毛细胞或听觉神经损伤等疾病,就会影响声音的感知,称为感音性听力障碍。
听障的程度可通过听力计测量。
首先,受试者需在隔音间内戴上耳机。外面的听力计会放出特定频率的声音,并持续提高音量,直到受试者示意能听到声音,此时的音量大小称为听阈级。
分别测量不同频率的声音,记下受试者的听阈级,就能得到一张听力图。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根据这四个频率的平均听阈级,就可以确定患者的听力障碍是何种程度,轻度到重度的传导性或感音性听障都可以通过助听器改善。
今天最常见的是气传导助听器,主要有这四类。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形状大小的不同,但工作原理都一样,其实就是扩音器。
以耳背式为例,麦克风可以把外部声音转化为电流,然后经放大器增大电压,再利用受话器把电流转化成声音通过耳钩送进耳朵。
其中,电位器可以调整电流大小控制输出的音量大小。
然而,这种助听器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只能提高同等的音量,效果并不好。
比如老年人在高频上的听力损失往往要大于低频,提高相同的音量,虽然能听到高频声音,但低频的音量就会过大,反而损伤听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更先进的助听器加入了一个 DSP ——数字信号处理器,内含多条独立的电路单元,称为“通道”,用于处理不同频率的声音。
比如一个 4 通道的助听器,就可以划分出 4 个频段,单独调整各个频段的音量大小。
通道数越多,对声音的处理也就越精细,价格也更贵。
助听器的调试需要职业的验配师来操作。
把探管麦克风伸入患者耳道内,接近鼓膜的位置,再戴上助听器。
然后运用验配软件,可以根据患者的听力受损情况,自动算出三条目标曲线,指的是助听器接收到 50、65、80 分贝的外部声音时,在不同频率需要输出的最佳音量。
接着,患者面前的音响会播放一段 50 分贝的语音,这时,耳朵中的探管麦克风就能接收到助听器放出的实际音量,也就是这条绿线。
助听器会根据探管麦克风的反馈,不断调整音量,贴近红色的目标曲线。
同理,对于 65 分贝的语音、80 分贝的语音也用同样的方法调试。
验配助听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能听到这个区域的声音,也就是语言的频率和音量范围。
正常人可以清晰地听到各个元音和辅音,从而理解语义。
但中度的老年听障很难听见大部分高频辅音,影响理解,而重度的老年听障已经完全听不清别人说话。
这种语言交流上的封闭可能引发大脑功能退化。
根据研究,轻到重度的听力障碍罹患痴呆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 2-5 倍。
但在中国,以老年人为主的听力障碍群体,佩戴助听器的比例仅有 5% ,美国则有 35% 。
大部分中国老人只能默默忍受每况愈下的耳背和社交上的孤独。
而对于年轻人,最好也定期检查耳道健康,比如耵聍栓塞,也就是耳屎太多,或者掏耳朵造成的耳道受损,同样可能引发听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