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沙拉,金沙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迤沙拉,金沙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一个古南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驿站,历经千年的民族融合和发展,在距今600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间,发展成独特的里泼彝族聚居村寨——迤沙拉。

        迤沙拉村位于金沙江畔,隶属于仁和区平地镇,是攀枝花市和四川省的“南大门”。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6℃,盛产优质水果。共有耕地2880亩,林地面积近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村共604户2225人,彝族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97%,归属彝族中的里泼支系,主要以起、毛、纳、张四大姓氏为主,是全国最大的里泼彝族聚居自然村。

        初夏时节,从平地镇政府出发,一路上青山绿意,田园果蔬,行车约8公里就到了迤沙拉村,村子外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大青豆、玉米、向日葵等作物长势喜人。举目眺望,山坡和田野里裸露的土质都是鲜红色的,而整个村落的建筑都是赭石红,与大地纯然的泥土色,山间植被相互映衬。来到村口,刻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几个大字的大石碑映入眼帘。走入村中,风格相同的瓦房一间紧挨着一间,形成一条奇特而连绵的村落带。家家户户青瓦红墙,红门红窗,筒瓦屋顶,呈现出一派苏皖小镇的风貌。村民住房大多以四合院为主,体现着“合和聚财”的风水氛围,四合五进、高瓴飞檐属徽派建筑风格。房屋的屋脊、四檐尖端均有昂扬向天的装饰,四厢的内檐水道均朝天井内,以讨聚风聚财的吉利。村内道路皆由苴却石铺就,巷巷相连、路路相通。村内至今仍保留有一批明、清时代的建筑。村子里平常最热闹的地方是村委会附近的小广场。小广场中心有一个用红墙围起来的大水池,一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牌坊立在池边。而民族文化广场四周的墙壁是用红土制作的浮雕栩栩如生,迤沙拉村的历史和文化跃然呈现在眼前。农历二月初八“姊妹节”、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的盛大节日“火把节”都在这里举行。

        迤沙拉人能歌善舞,不论是劳动之余还是节庆活动,以及婚丧嫁娶,他们都能用歌舞来传情达意。说到迤沙拉就不得不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谈经古乐和羊皮鼓舞。

        明朝洪武开滇后,以南京人为主体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汉族人氏,通过军屯进入云南,民屯后滞留当地与世居本土的彝人相融合,成为有汉族血统的里泼彝人。在数百年的彝汉融合演变中,这种南京人带来的“秦淮丝竹”也与当地彝人音乐相互交融,自成一体,形成今天的谈经古乐。民国时期,随着大部分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这份古老的民间文化遗产临近失传。为让这一古老民间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沉默了半个世纪的民间古乐重新与世人相约,2000年,迤沙拉艺人起光禄、起朝华等人重组乐队,开始整理古乐乐谱。历经四年,发展演奏人员十五人,能演奏乐谱中的十四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英国音乐博士海伦女士于2001年10月来采访时称“这是神奇的古乐……”。在迤沙拉,倾听村中老艺人用京胡、南胡、三弦、竹笛、月琴、琵琶、古筝、扬琴、磬、锣、鼓等民间乐器演奏古朴轻灵、悠扬婉转的谈经古乐,那些尘世的烦扰,彷佛刹那间都烟消云散。

         在节庆场合,迤沙拉人喜欢跳羊皮鼓舞,大家手持羊皮鼓,一边唱歌,一边敲鼓,一边跳舞。据说,羊皮鼓舞起源于彝族祖先收获时劳动场面,后逐渐演变发展成群众性的舞蹈形式,是迤沙拉村男女老幼都喜爱的大众性文体娱乐活动。

        迤沙拉村处于仁和百里生态长廊旅游环线的中心位置,是攀枝花市重要的旅游村寨。现建有村史馆一座,由历史文化展厅、乡贤文化展厅、非遗文化展厅和农事体验广场组成。陈列有民族服饰、农耕器具、乐器、族谱等200余件展品。记录了迤沙拉村人物风采、马帮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讲述了迤沙拉村沧桑历史、发展轨迹、建设成果。

        在迤沙拉,还可以到金沙江大峡谷观景台去感受金沙江的雄浑和壮美。观景台面积248平方米,距离金沙江水面的垂直高差约500米,能同时容纳100人左右观光,十分受游客青睐。采用贴近自然的塑木地板、夹胶玻璃和钢结构修建而成,玻璃平台处悬挑到半空。站在玻璃平台上,迤沙拉整村风貌尽收眼底。金沙江大峡谷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金沙江冲过千层山岗的阻拦,一路欢歌前行,拍岸惊涛。据当地人讲,每年农历十月中旬,蜿蜒曲折的金沙江大峡谷,白雾蒸腾,上下翻滚,好似江面上腾起一条白色巨龙,让人惊叹不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迤沙拉,金沙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