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有一句话:“客观世界是绝对的,一旦描述它就相对了。”对任何评价标准都有必要注意它的相对性、局限性和时间性,有所取舍。特别是中国的考试,往往侧重对过去的认可,侧重知识的了解,所谓国人崇知,西人崇新,这就决定了我们被筛选人才的守成特质。许多创新型人才,对考试不求最好只求较好甚至不认可也是自然合理的。
所以,考试成绩很好的人往往是守成的好手,盛世的宰相们大都归于这一类;而成绩较好甚至不好的倒有可能开创新局,乱世和盛世中的枭雄和英雄往往表现得泾渭分明。乱世的宰相大都敢于除旧布新,叫他们参加考试,卷面成绩往往不会是高分,因为人家不认同或者部分不认同这种考试,当然不会趋之若鹜了,虽然这只是少数人,却总能在史册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弥足珍贵。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就是创造型、灵动型的代表。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当时可谓名满天下,连后世的郑板桥都要给他当走狗,齐白石也争着要给他当走狗,他却认为画画是他最弱的一项。事实证明,他影响当朝后世最大的却是军事和谋略方面的才能。他辅佐胡宗宪把汪直、徐海等里通外国的海盗关键人物分化瓦解,最终消除了倭寇之患。就是这样智力超群、才华横溢的人物,二十岁时成为生员,接下来竟然八次应试不中。
有哲人说,说如果一个天才同时喜欢两个毫不相关的事情,那么他必将震撼世界。仅就明朝而言,我看徐渭算一个,更厉害的就是王阳明了,竟然是同时喜欢多个毫不相关的领域,真是震古烁今的高人。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輅,明朝绝无仅有的连中三元的只有他一人,和他的名字一样,曾经轰动一时,之后就隐没在历史的茫茫深空里了…
前一度看到一条关于李嘉诚分配遗产的消息,他很聪明,深知两个儿子的特质不同,大儿子适合守成,小儿子适合创业,就把大部分股票留给了大儿子,把现金给了小儿子,让他凭借悟性去投资创业。
我看了这段新闻,第一反应是小儿子学习成绩不会很好。去查了资料,果然是李泽钜学习成绩比弟弟好得多,行事低调,这使我想起了儒家科举考试的那些进士和状元们;小儿子李泽楷却走另一条路线,像当今跨国公司的CEO们, 属于创造型的,创业之路更适合他。
回过头来,想当年懵懵懂懂一路曲折走来,老师父母的话听了,但是没全听,反倒是从同学、朋友、亲人各色人等和各种杂书中津津有味地吸收我喜欢的营养,这些也都是我的老师,这倒成就了我勇于乐于跨界混搭和边干边学、自学为主的执拗,也感受到在试错中进取的乐趣,四野八荒中汲取了杂七杂八的营养,这些杂粮比精细加工的粮食更有营养,无形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己。
由控制论发展起来的复杂性科学认为,没有最优,只有满意。我以为,所谓最优和比较优,差别往往在于细枝末节上,为了这些花很大精力,投入产出比太不合算,容易因小失大,失去大局观。我常看各个电视台的歌手大赛,得第一名的后来的发展往往不如预期,反倒是第一梯队后面几位,在文艺圈声名大噪、叱咤歌坛。其间固然有各种原因,但竞争中抓住最主要的,不过分追究细节和完美也是重要原因。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我不去追求和羡慕大众认可的那些最优,别说自己能力不够,即使能力够了也不想去过度约束自己,还是追求感兴趣的、自认为有用的东西,丰满的生活才本色的生活才能带给我想要的快乐和幸福。
比对着复杂性科学的论断,自己虽然不复杂,但是理性和感性兼有,对理工和文艺都有感觉,时不时地玩玩小混搭小跨界自得其乐,如此而已,吾复何求!
就这么闷着声一路走来,颇有些“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感觉。其实让自己满意,也让父母和老师比较满意这可以了。所以我不会牺牲自己的最基本的理念,包括爱好和追求,一味地去迎合别人的看法和要求。
这么看来,自己显然不是统一模具里大生产线上生产出的人才,而是保留了另类理念的个体,带有浓重自我私人订制的痕迹,尽管这种理念体现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鲜明,但我喜欢这样,也会在世事磨砺中去自我涤荡和更新,坚持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周围,挑战自己,可能的话就实现一点一滴的跨越。
几十年来,已经养成习惯,只要看到大家一窝蜂去做一件事,我就会顿感索然无味,悄然退后,另寻出路,找自己认为有趣的去。与其锦上添花,在别人的大树上添枝加叶,宁愿自己去种一颗小树,呵护别一样的枝叶,看着它发芽、成长。
再拉回到青葱岁月。刚开始,眯着眼我看还勉强看得见黑板上的字。慢慢的,这招也不灵了。有一次考试逼急了,用手竖起来遮住眼,从指缝中眯着眼看,居然能看清黑板上的字!从此我有了应付考试的杀手锏,屡试不爽,还美其名曰“交叉窄缝光学眼镜”,嘿嘿,可惜不能申报发明专利。
想想也挺有道理,眯眼是横缝,手指间的是竖缝,两条缝交叉处的二重光学窄缝肯定有增效作用,这眼睛和手的生理功能也算发挥到极致了吧。
可是手老是蒙着眼老师同学会怎么想?是不是有病啊!只能搞麻雀战了,隔一段时间就作疲倦状,抹一下脸,在手的滑行中从指缝中偷看几眼黑板上的字,这么多来几次,对付着总能看清必须看的内容。
从那以后,一到考试就亮出这招牌动作,起个名叫“懒猫洗脸眯眼功”,听起来挺美,用起来挺灵。
尽管背了“上课不专心,做小动作”的恶名,我还是难耐寂寞,想静下来已经是欲罢不能了。既然生活中没有做大动作的雄才大略,课堂上做点儿小动作、释放些能量我想也无大碍,有的内容老师苦口婆心讲得重复,有些看看就懂的叙述性的内容难免讲得枯燥,想要不走神、不另谋他计也难啊。
以我对唐诗的另类理解,只能胡乱演绎那位僧人齐己的诗来表白我的心:
“日月更无闲里过,趣味时有静中来。天真自得生难舍,世幻谁惊死不回。”
我觉得小动作也包罗万象,是一种更宽泛的学习、大跨度的联想和类比,是逆向的思考和脑手并用的各种尝试,是沿着老师讲课主线多点发散的放飞与回归的思维脉动。
我的简笔绘画、怪异书法、作曲习作、科技小实验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最初都是利用听课间隙,见缝插针进行的。一升黄豆里再加些小米芝麻还是一升,为什么不往里加。糊里糊涂之中竟养成了左顾右盼、上下关联的跳跃式学习模式,那种一心多用的律动、跌宕起伏的节奏、自由翱翔的思绪和灵光乍现的冲动其实是挺受用的,回想起来,还真是颇有情趣和成就感的。
当然,和儿童学步要摔跤一样,也会有挫折,但这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挫折会使你走得更稳、更远。
其实人生就是不断地试错和打怪,试错饶有趣,试错才深刻,试完错更能把怪结结实实地打趴下。
我记得一次听了化学老师讲到臭氧,说是雷雨过后,放电分解会产生臭氧,使空气清新、头脑清醒,又说双手手背快速反复摩擦也能产生臭氧。大家纷纷实验,果然闻到一股刺鼻的鸡屎味。后来在课堂上无聊时,有时就搓手玩,摸索着使臭氧味更浓。
有一次考试,头昏脑胀,答不出题,突发奇想,就使出这最后一招,祭出这手掌臭氧发生器,狠命摩擦。无奈功率太小,这人工氧吧太稀薄,也不知有几个负离子,手都磨痛了,闻了几次,头脑依然昏昏然,原来这是昏招,实验遂告失败。
后来读到爱迪生的传记,看到他儿时执着地拿着生鸡蛋放到屁股下孵小鸡,不禁哑然失笑,终于可以自我安慰了。
必须迈开步,才能看到希望,迈错了步,下一步就会走得更坚实。
就这么见招拆招,误打误撞,我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套路,自学功力见长,胆气也渐渐大了。
虽然我是学工科的,学是高分子工艺专业,可是以后的几十年里,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教学,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到开发研究都有涉足,通过自学,边学边摸索,研究范围涵盖了功能材料、染整技术、微观结构测试表征、废水处理、等离子技术、真空技术、溅射薄膜、纳米功能材料和纳米自组装、各种光电磁热功能材料、毛细孔和表面性能测定理论、模型、方法和仪器装置的研究。
另外,文科也多有涉猎,从英语的自学到历史和哲学探讨,从歌曲、小提琴曲和钢琴曲甚至交响乐的习作再到和声和配器的摸索,从诗歌、散文、长篇小说到摄影的习作,从漫画到泥塑的爱好,还有说书和剧本等等,都是自己边自学边干一路玩过来的,风景处处有,咱就是不甘心做看客,总要自己亲身亲历玩一把才甘心。
近年来,自从有了手机画图软件,又迷上了手机上用手指涂鸦。不用买纸笔墨砚,不拘场所,伸出手指就画,感觉很爽。水彩、水墨、铅笔钢笔一应俱全,画坏了还可以随时擦掉重来,太省心给力了。兴致来了就随意随意涂抹,简笔画、国画和水彩画都玩玩,还真有不少人喜欢我的画呢。
还玩了iPhone 的自带软件garage band, 用手指演奏二胡曲和钢琴曲,也很有趣。
最近又被微电影吸引,写了两个剧本,打算从编剧、导演到分镜头、演员、摄影,音乐,剪辑都自己搞一遍。人生就是要不断体验,丰富自己,才不虚此行。
就这样,进入新领域时越来越没有顾忌,都是通过自学,看点儿书,当然是有所学有所不学,先大致有个概念,再设定一个具体目标,类似管理学中的案例,边干边学、干中学,实在不懂就向能者请教,特别是要在跨学科知识糅合上下功夫,真还都有不菲收获。
我的兴趣越来越广,它们在生活中轮番浮出与我相伴。有句话叫“摁下葫芦起来瓢”。我不摁,任它们浮,哪个上来就玩哪个,玩够了沉下去了,就玩下一个浮起来的。浮起来,就是感觉来了,潜意识想冒头了,为什么要压制呢?就这样,在一个个脉冲里激荡,和潜意识携手,学习着并快乐着,快乐着并思考着,生活也越发丰富有趣。
几十年来,这种另类生活催生了不少奇怪的想法。退休后外聘到广东大学里,给研究生讲我自编的“科学思维方法”课,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后来总结成对生命之拙见,就是经历年龄和绳子模型。
我把人生比作一根绳子,长度就是生理年龄,粗细就是经历年龄,而整个生命的总量取决于生命之绳的体积和质量,人的经历越丰富体积越大,生命的分量也越重。但生命之绳质量优劣还取决于经历的复杂多样性,我称之为斑斓度。有的人经历很多,但比较单一,只是单调的重复,这个绳子的颜色单一,颜值就比较低,显然就不如涉猎多重跨度的生活更精彩,颜色更灿烂。这绳子还必须适当绷紧,要有一定紧张度,就是始终有一定的追求,不断调动自己的免疫力和荷尔蒙,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充分发挥出来,其实这也是消除内应力、在进取中有一定成就感愉悦自己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松松垮垮无所事事,过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没有把作为高级生物的功能发挥出来,有愧于来这世界走一趟。但是,绳子却不能扭曲,这种扭曲代表压力下的郁闷狂躁等极端情绪,伤心伤身也就让绳子强度遭受破坏,这种扭曲和思维能力与情商有关,如果不调整和改善,就将生活在痛苦中,也影响绳子的长度,谈不上高的质量和数量。
我的跨界混搭思想以及其他一些文理融通的想法也得到许多老师学生和朋友的认可和共鸣,他们鼓励我把这些奇怪的想法写出来,我一直琢磨着写一本“创新思维方法”,怕太浩繁又怕太枯燥,一直下不了决心。
前几年我的亲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名记者曲长缨看了我写的散文,建议把偕老把这篇拓展成电视剧。这倒激励了我,也启发了我,何不先写一部长篇小说,让主角用语言和行动把这些创新思维想法形象化,似乎更易于被接受些,于是“三养居士外传”出炉了。没有提纲,想到哪写到哪,今生的都市情节写不下去了就写前世,改武侠了,前世写写没话说了,就打发老爸升天做神仙,去大闹天宫,闹完了再赶下来变个跳蚤,和我一起玩,再拉扯到外星球,原来他是外星人,顺便漂流到太平洋里上一个文明的遗存,去见见世面,然后再上天堂去闹腾。就这么拉拉杂杂写了三十万字,以自由派和正统派斗争、创新与保守之争为主线,把我总结的创新思维八段锦融入小说人物之中,主人公三养居士就是这些思想的实践者。这部小说挂在起点网上,已经通知我签约,由于版权等诸多限制很不自由,我没有签,何况内容和表达都远没有达到预想,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斟酌。
干中学,边学边干,把每一个目标当做管理学的案例,学习中筛选和攫取相关跨界的各种知识,直至完成这一目标,这种方式已成了我的习惯。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感觉未尝不是对所读的各种书以及同一本书中各部分知识的取舍之道,有的要放,有的要收,面上的要通读,泛读、跳跃性地读,而对兴趣点则要精读、细读,这就是有所学有所不学。对于不感兴趣的就是不需要追根问底,就是要不求甚解,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于而重要的和感兴趣的问题,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
郑板桥说了,舍得,舍得,没有舍怎能有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学习不仅要试错打怪,还要知道收和放。
近视虽然无奈,却也带来惊喜,世界就是这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