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更为开放自由的环境。
但电影仍然是自己不能经常观看。学校的操场上周六晚上还会有一些露天电影,播放的是一些老旧的经典电影,也是周末文化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在这里,第一次看了高仓健的电影,而且是他的代表作《追捕》,明白了为什么高仓健成了一代偶像,记着了那个漂亮、直率的“真由美”;当然,也有港台刘德华、关之琳、小眼美女林忆莲的一些影片,看到林忆莲的时候,那时真觉得小眼竟也是如此的有魅力,我渐渐的明白,美女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看的外貌,而是特点和气质。也看了一些相对比较新的影片,其中有《宝莲灯》。
后来,系里的一些比较活跃的同学,用比较大的教室,通过电视播放当时正在上映的大片,虽然,没有立体声,没有大屏幕,但也看的津津有味。有印象的是《花样年华》《卧虎藏龙》。《花样年华》那时也体会不到影片反映的深刻意义,只看到影片的节奏是如此的缓慢。
张曼玉华美的旗袍在不断的变换。《卧虎藏龙》非常喜欢。
有了影视评论课,教授这门课的老师,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到了一个比较高档的电影院,用1元钱就能看到大片,每次看一部老片和一部新片。在视听效果比较先进的电影院中,第一次看的就是《红高粱》,第一次接触张艺谋的影片,自己被强烈的震撼了。恢弘饱满的画面,红色对人的视觉的冲击力,“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和酒神歌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雄壮、粗狂的生命活力的展现让我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当时也看了一部法国的新电影《暗流》。这部带有悬疑、惊悚性质的影片让我一直都一头雾水,看不明白。
在河大学习期间,结识小老乡弟弟LQ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小弟性格温和,能说会道,为人热情。他那里有一台电脑,几个老乡周末的时候就聚在那里看各种自己听说过但没有机会看过的电影,在学校西门或者东门的影碟店,一块钱就能租一张影碟片,看了电影以后,几个人还交流一番,《阿甘正传》《毕业生》《雨人》《霸王别姬》《勇敢的心》等影片都是那时看过的自己印象深刻的影片,记得看奥斯卡获奖影片巨多。
看的电影越来越多,就萌发了考电影学的研究生,在一番审慎之后,最终决定考当时国内最好的电影学专业——北师大电影学的研究生。在这段时间的准备工作中,除了看书以外,还在学校的影音室里办了一张卡,能看一些租不到碟子的经典电影,《黄土地》《公民凯恩》等一些比较老旧的,在电影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的影片。
毕业那年,为了写毕业论文,把谢飞导演的几部片子全看了遍,《香魂女》《湘女潇潇》等几部影片。
最终的结局是两门专业课129分,因英语的差3分而与北师大失之交臂。通过那段时间的备考,我对电影的认识还是很肤浅,但是对世界电影、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毕竟还是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加支持中国电影的民族化。
当然,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总是沉迷于影片的迷幻,感动于影片的内容,那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电影所运用和牵扯到的艺术手法是非常丰富的。有时候看电影的时候,会注意影片的镜头的运用、场面的调度、镜头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越学习越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高中、大学时代的自己,因为住校的原因,电视基本上是不看的。不看电视,让自己错过了一些影响一时的电视剧,但不看电视,也让自己开始反思看电视的利弊。
毕业以后,有机会去气派宽阔的电影院,一纸机打影票,自会给人带来效果非凡的视觉听觉感受,甚至还能感受到3D电影的逼真感,但是总是觉得缺少些什么。
当然,在我还没有太多地经历录像机、vcd、dvd看电影的时代,我的网络电影时代真正到来。不用走进影院,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受影院放映时间的限制,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自由自主,把自己想看的电影,别人推荐的电影,在电脑上欣赏一遍,鱼龙混杂,国内的,国外的,自己也数不清到底看了多少部电影了。
电视已经成了液晶屏的,高清晰度的数字电视,甚至还有什么等离子,种类繁多的让人迷惑,节目也多,一天24小时都能收到频道。
我仍然不经常看电视。有时候,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安静、平和的看一部电影的心情都没有,何况是长篇累牍地的电视剧。
有时候会在网上把曾经的经典再看一遍。喜欢的金庸的武侠剧也经历了n次改编,换了n次主演,依旧有新人追捧。我也曾经抵挡不住各个频道大规模播放的诱惑,也曾断断续续的观看,终究还是感叹那人物,那画面,还是旧版好。也许,不同代际的人都在寻找自己代际的主演,也许因我心中人物的定格了,再多版本续拍,也不过是n次打薄我心中经典。有时候会看自己曾经错过的影响一时的电视剧,但是,脱离个那个时期,也没有了青春年少时狂热执着心情,总是看个序幕就不了了之。
关于电影、电视的那些事在我的生命中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