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戏曲音乐文化区分布
所谓文化区这一概念,是“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与其它划分标准相比,文化区有以下三个特点:1.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它的范围大小无必然联系;2.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甚至发生重叠;3.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我国目前的文化区划分现状总体来说较为清晰,分为西北游牧文化区、北方农耕文化区、南方农耕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等。其中,北方农耕文化区有以关中为核心的秦陇文化亚区、山西的晋文化亚区、山东的齐鲁文化亚区、河南的中州文化亚区,河北、辽宁的燕赵文化亚区等等。南方农耕文化区包含长江下游的吴文化亚区、闽浙的瓯越文化亚区、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亚区、两广的岭南文化亚区、川渝的巴蜀文化亚区等。对于戏曲音乐的文化区则要根据戏曲与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影响等因素相结合进行划分,涉及到了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内容与方法。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全面、形象、精美的体现。研究戏曲文化区不仅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戏曲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把握戏曲空间分异规律,更重要的则是通过了解戏曲发展脉络,营造良好的戏曲发展环境,弘扬国粹经典,树立民族自信心。
根据文献资料的搜集,关于“戏曲文化区”为研究主题的有著作0部,硕博士论文2篇,期刊6篇,论文集析出文献1篇。
大部分文章以具体的剧种为例子,如淮剧、黄梅戏、秦腔等,重点分析该剧种在不同时间节点下的文化区分布,还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探讨该剧种的空间扩散即所在文化区的演变情况。以夏玢的硕士论文《黄梅戏文化地理研究》为例,该文从黄梅戏的文化生态、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这五个方面入手,综合利用实地调查、文献检索与分析、系统分析、逻辑归纳、比较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文化地理研究方法,全新角度发现研究,令人眼前一亮。该论文在剖析地理环境与黄梅戏的关系等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扩散动因、媒介、环境,总结地理环境对黄梅戏这一剧种文化整合的影响。随后依据黄梅戏专业剧团数量,讨论了黄梅戏文化区的形成原因和嬗变规律。运用的数据定量分析法确定了安庆为黄梅戏等文化核心区,这一结论因为有数据的搜集和依托而分外有力。
以整个腔系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较少,因为研究的角度越宏观,所涉及到的因素也越复杂,论述戏曲文化区的工作之繁复、浩大更是可想而知了。这里拿张斌老师的《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梆子腔音乐风格区》举例。该文首次将梆子腔音乐与文化地理环境相联系,确定梆子腔音乐风格形成的前提离不开对地理、古代文化、语言这三方面的详细论述,在考察研究后,综合多种因素,划分出四大梆子腔音乐风格区。作者首先对于风格区、色彩区、近似色彩区等名词进行解释说明,随后从地形、气候、水系、流域文化、方言区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列举的梆子腔专业剧团分布表格,最终详细得出梆子腔音乐风格区划分表。四大区域分别为秦腔音乐风格区、晋剧音乐风格区、河北梆子音乐风格区、豫剧音乐风格区。表中还包括分布地区和主要剧种,内容翔实准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族音乐学家开始运用文化地理学的方式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在民歌方面,第一部学术专著为苗晶、乔建中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其他领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式仍较为空白,值得为之深入探究。
[1]吴康. 戏曲文化的空间扩散及其文化区演变——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为例[J]. 地理研究,2009,28(05):1427-1438.
[2]夏玢,黄成林. 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726-729.
[3]李会娥. 秦腔社会文化研究述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3):125-130.
[4]柴国珍. 文化生态与戏曲变迁——山西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简论[J]. 民族艺术研究,2010,23(03):19-26.
[5]张斌.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梆子腔音乐风格区[J]. 中国音乐,2011(01):173-180.
[6]柴国珍. 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7]夏玢. 黄梅戏文化地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8]孙燕. 初论保定戏曲剧种文化区[J].大众文艺,2013(06):190-191.
[9]吴康. 戏曲文化的空间扩散及其文化区演变——以淮剧为例[A].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