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读书笔记|为什么组织会供奉愚蠢

《高手》读书笔记|为什么组织会供奉愚蠢

今天学习的书目是《高手》,本章题目为《第7部分洞见未来》。

01 泰森的《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

英文版《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2017年5月刚刚出版,作者是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但他更著名的身份则是科普达人,有个拍得特别漂亮的系列纪录片叫《宇宙》就是他主持的,他就是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02 发现“暗物质”

1937年,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Fritz Zwicky)仔细观察了一个星系团,叫“后发座星系团”。兹威基选择了后发座星系团里的几个星系,测量了这些星系绕着星系团旋转的移动速度。兹威基发现,这些星系的移动速度都太快了。
咱们可以做个实验体会一下。你拿一根比较长的绳子,如耳机线,抓住一端快速甩动,让绳子绕着你的手指旋转。很明显,转动速度越快,你的手指就要越用力。如果转动速度特别快,以至于你的手抓不住了,这根绳子就会飞出去。地球绕着太阳转也是这个道理,中心提供的引力越大,能支持的旋转速度就越大。”
星系绕着星系团中心转,也是这个道理。兹威基估算了后发座星系团内部大概有多少星系,这些星系总共有多大的质量,能提供多大的引力。他发现,这个引力根本支撑不了外面星系旋转的速度!那么高的速度,那几个星系都应该被甩出去才对!
兹威基非常相信自己的计算,他据此判断,星系团内部必定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物质,提供了多余的引力。
此后,天文学家们陆续考察了其他星系团,结果每个星系团都有这个现象。
到了1976年,一个叫薇拉·鲁宾(Vera Rubin)的女天文学家又把目光对准了恒星围绕星系的转动。首先她注意到,在一个星系的可见部分之中,越往外的恒星,旋转速度就越快。这是可以理解的,越往外的恒星,它里面的恒星就越多,能提供的引力也就越大。
然后,鲁宾在星系的最边缘找了几个恒星,结果发现这几个恒星也是越往外速度越快。这就不对了,因为从这里再往外,就没有多少恒星给它们提供更多的引力了。
无论星系绕着星系团转,还是恒星绕着星系转,转速都比天文学家计算的快得多。
物理学家把提供多余引力的东西称为“暗物质”。计算表明,想要维持那么高的速度,暗物质不但要提供多余的引力,而且必须提供很多很多多余的引力才行——暗物质的总质量,必须是已知物质总质量的6倍
整个星系被一层厚厚的暗物质包围。暗物质在星系中间比较浓,远离星系的地方慢慢变淡。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是整个星系中间的一小块区域,行星和卫星都太小,运动不会受到暗物质的影响,我们感觉不到;但是如果你考察星系边缘那些恒星的运动,影响就非常明显了。

03 跟宇宙连接在一起

纽约市某个博物馆曾经放过一部关于宇宙的穹幕电影。观众沉浸其中,以一个假想的视角,从地球出发,飞出太阳系,再飞出银河系,镜头越拉越远,能直观感到宇宙非常非常大,地球非常非常小。
某常青藤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看了这部影片深受震撼,感觉自己实在太渺小了。他就给泰森写信,说他想用这部影片搞个现场观影调查,研究一下“渺小感”。
可是泰森说,我是专门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我整天面对宇宙,可是我并没有“渺小感”。我的感受是,我是跟宇宙连接在一起的,我感觉我更自由了

『何远舟的得到』:「在小学的时候,刚学到宇宙的知识,就感受到这种“渺小感”。但泰森却是“自由感”,看来,需要好好体会。」

04 阅读小说改善移情能力

研究发现阅读小说改善了移情能力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阅读小说能改善阅读者理解他人所思所感的能力。论文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几组,分别阅读不同的内容,分属小说、文学小说(Literary Fiction,指更趋向于严肃性的小说)和非虚构文学等类别。完成阅读之后,受试者参加了衡量判断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的测试。研究人员发现,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对读者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人员认为,阅读严肃小说能扩展我们对他人生活的了解、迫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同时感知世界,并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与小说人物的相似性;所有这些特征都模仿了心理理论。
这个研究认为,阅读严肃小说可以让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你通过小说里的人物过了好几辈子,经历了你自己不可能经历的事情,现在你能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你的认知能力当然提高了!
当然,这种成熟只是认知上的,不包括做事的手法熟练;但认知成熟是做事成熟的第一步。
经历不够可以看小说,最好是既能反映真实世界又不按套路出牌的严肃小说。

05 温伯格的《给世界的答案》

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是物理学家中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几年前写了一本讲西方古代科学史的书,叫作《给世界的答案:发现现代科学》(To Explain the World:The Discovery of Modern Science)。
温伯格是个物理学家,科学史只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别人写科学史,谈到古人搞出来的这些科学理论,一般都是赞叹的态度,或者至少也是尊敬的态度,把古人当成科学的祖师爷,其实就有点像哄小孩儿一样。可是温伯格这本书,一上来就把我看乐了。
温伯格说:“我要用现代的标准评判过去。这是一部有失恭敬的历史……我会披露科学英雄未曾被历史学家提及的一些错误,甚至以此为乐。”
温伯格说,古希腊这些“科学”伟人跟今人相比,差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他们是根本不具备今天科学家的推理方式。
温伯格说,这些希腊先贤其实不是物理学家、不是科学家,甚至也不是哲学家——他们是诗人。他们根本就不是在思考客观真理,而是在写诗呢。

06 平庸的组织靠愚蠢运营

Aeon网站上有一篇新文章,作者是伦敦城市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安德烈·斯派塞(André Spicer),他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愚蠢化:为什么组织会供奉愚蠢和奖励雇员不带脑子》(Stupefied:How organisations enshrine collective stupidity and employees are rewarded forchecking their brains at the office door)
他给的答案是,平庸的组织,是靠愚蠢运营的。
这句话听着挺极端,但他给了很好的解释,说明为什么你必须愚蠢——实际上是必须假装愚蠢——才能在平庸的组织里很好地生存下去。具体来说,组织的愚蠢化来自五个方面。
1.流程和条例
2.领导力
3.换品牌
4.模仿
5.企业文化
为什么这些组织和个人会愚蠢到容忍自己被“愚蠢化”呢?作者提出,这是因为从短期利益来讲,愚蠢是有好处的。按流程做了,就不会有人找我麻烦;大谈领导力口号,我就容易获得提拔;模仿谷歌,外界就会把我们当成世界级的创新型公司;推出新品牌,领导层不用痛苦地变革就能给公司一个新形象;强调企业文化,员工的忠诚度才能提升。
愚蠢化的真正问题在于长期。iPhone手机2006年就出来了,天大的威胁就在眼前,而诺基亚公司,2007—2013年整个高层强调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呢?是正能量!高层听不得坏消息,底层就只汇报好消息,结果公司一步步走向深渊。

07 身处愚蠢化组织的6条建议

如果不幸身处一个平庸的、愚蠢化了的组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者提出了6条建议,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简直深得厚黑学的精髓。他的6条建议,我看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分为4个普通厚黑功夫和2个高级厚黑功夫。
普通厚黑功夫,可以保证你的生存:
(1)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出错也是领导的错。
(2)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竞争对手开始学谷歌了吗?咱也学谷歌!错了难道还能是我的责任?
(3)用各种专业术语把别人搞晕,这样你就不用真干事儿了。
(4)如果你要做一件什么没有把握的事儿,担心可能要出错,你要事先告诉所有同事,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多挣钱。这样万一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错的,你也可以说这是因为公司的激励制度有问题,而不是你的智商有问题。
高级厚黑功夫,可以给你带来升职的机会:
(1)见好就收。愚蠢的做法在短期往往是有好处的,这个项目的好处一出来,你就赶紧拿功劳走人,将来出了毛病也找不到你。
(2)少下功夫干活,多下功夫做PPT。表现得漂亮比把事儿做对更重要。也许你的PPT里有很多错误的东西,但这没关系,万一出了问题就说领导当时没有仔细看我的PPT——其实领导根本记不住你的PPT里有什么。

08 跟《冰雪奇缘》学创造力魔法

《纽约时报》的记者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更聪明更快更好:在商业和生活中获得高生产率的秘密》(Smarter Faster Better:The Secrets of Being Productive in Life and Business)。
书中有一个内容价值极高。作者采访了前几年非常成功的一部动画片——迪斯尼《冰雪奇缘》——的全体剧本创作人员,而且还与他们进行了特别深入的交流。从《冰雪奇缘》的剧本创作过程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很多。
都希格说,创造力可能很难捉摸,但创造的过程是可以总结和模仿的。《冰雪奇缘》的剧本创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你先想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解决怎么得到这些。
有三个激发创造力的办法:
(1)把你最想要的东西列出来,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想想怎么实现它。
(2)个人的经历往往是创作的源泉——你要做的是把自己投入过情感的经历与新的东西连接起来,这就是创造。
(3)旁观者清。陷入一种情境不能自拔的时候,主动换一个视角。
但更重要的教训是这个:只有对内心追问到迪斯尼编剧们这样的程度,让自己信服,才能让观众信服。

09 神人斯蒂芬·沃尔夫勒姆

斯蒂芬·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大概就是一位神人级别的人物。我们都是通过Mathematica软件知道他的。我们知道,沃尔夫勒姆从小就是个神童,20岁就在加州理工学院拿到了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并且获得任教资格,在物理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之后转而研究复杂性理论,27岁开发出Mathematica软件,并创立了斯蒂芬·沃尔夫勒姆公司。
沃尔夫勒姆自诩,他目前为止的成就有三个。
第一是Mathematica软件。我在大学第一次用Mathematica的时候都惊呆了——这不是一个传统上的“编程”语言,这是一个“符号计算系统”,它可以像人一样算积分和推导方程!……而如今的Mathematica已经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
第二是开发了Wolfram|Alpha,这是一个“人类知识搜索引擎”。Google是搜索网页,而这个引擎搜索的是事先封装好的、标准化的知识。比如,苹果手机助手Siri背后的知识库,其实就是Wolfram|Alpha支持的。
第三是写了一本书《一种新科学》(A New Kind of Science,简称NKS)。这本书争议极大,其中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主题。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一种新科学》,而是一本非技术性的小书,《计算与人类状况的未来》(Comput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Condition)。这本书其实是沃尔夫勒姆2010年在哈佛大学讲座的一个内容整理,可以直接在他的网站上(www.stephenwolfram.com)看到。

10 复杂系统不可预测

《一种新科学》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计算等效原理(Principle of Computational Equivalence)。
这一原理说,像前面那些简单程序得到的是简单结果,但只要结果超过了一个很小的界限,所有的程序,不管有多复杂,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同等的复杂,并不能说哪个更复杂。
说白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即使是再先进的事物,它的复杂度和我们刚刚看到的图形的复杂度,其实也是一样的。
据此,沃尔夫勒姆就得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甚至能让人震惊的思想。
计算不可约性(Computational Irreducible),即真正复杂的东西是无法进行简化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没有哪个复杂系统是可预测的

例子:

  1. 比如,你要预测一个什么系统,其实你有一个潜在的假设,就是你认为自己有一个比这个系统更复杂的工具。所以在面对复杂系统时,我们都是把它简化成一个简单的模型,然后用超出这个简单模型的演化速度的计算速度去预测这个模型的未来,并以此预测原来那个复杂系统的未来。
  2. 比如预测天气,你得先把自然系统的风云运动简化,然后计算这个简化的模型。如果你计算这个简化模型的速度比天气实际演化的速度快,才是真正的预测。
    可是如果这个系统本身是不可简化的——计算不可约,你就无法预测它,唯一的办法是只能坐等系统自身演化!
  3. 比如,你要问我第30号规则产生的那个图形的第10万行上都有什么,我就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老老实实地把图形画到第10万行。

11 技术进步的终极方法

传统上,我们技术进步的方法都是迭代,比如这一代iPhone什么样,一年后有了新的技术突破,你就可以再改进一下……所有新技术都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演化出来的。
这个过程跟生物进化非常类似。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模仿和融合,也可以说新技术是老技术杂交生育的结果。
可是沃尔夫勒姆提出,所有的技术都只不过是算法,而这些算法的复杂程度其实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谁比谁“高级”,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等着迭代去获得新技术了。
所有的可能算法,在数学上,组成了一个“算法宇宙”。我们直接从算法宇宙里找到各种算法拿来用就是了!
一步到位,无须逐步改进。
也许其中有好多算法都是特别简单的规则,但是能产生同样复杂的效果,同样有用。
沃尔夫勒姆,他的NKS这个事业,就是从算法宇宙里直接找算法来为人所用。
比如前面说的“第30号规则”,看似没什么用,可它现在就是Mathematica软件中的随机数产生器核心算法
而且,Mathematica软件中有很多算法都是从算法宇宙里直接找出来用的。这些算法包括函数计算、数据处理、图像处理,都不是人为设计的。包括Wolfram|Alpha知识搜索引擎中的一些语义分析算法和数据可视化算法,甚至包括一个计算机自动根据不同风格创作音乐的算法,都是如此。
人类想要理解这些算法为什么好用,非常困难。但现在,Wolfram的工程师们却把这些算法找到了,还用上了。
将来人类一旦可以大规模地从算法宇宙中选择各种算法来用,那我们岂不是在短期内就能一步到位地得到各种技术,而不用等着缓慢改进了吗?这不就是技术进步的终极方法吗?

这是尾巴。
到这里万维钢的《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这本书就读完了,大开脑洞是对这本书的评价,当然从这里也可以找到很多算法,但关键的是还有许多超越算法的“思想”。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高手.第7部分洞见未来
高手.第6部分智识的尺度
高手.第5部分数据统治世界
高手.第4部分决策的艺术
高手.第3部分巨人的工具
高手.第2部分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高手.第1部分精英社会的神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手》读书笔记|为什么组织会供奉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