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微博和抖音上经常会有一些关于孩子学习的视频或者孩子与父母“PK”的桥段,并且很受欢迎。大多数都被逗的眼泪都能笑出来,我也很喜欢看这样的视频。
可是在这视频的背后,我们做家长的真的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吗?为什么跟孩子之间存在这么大的问题?
最近在读李群锋的《儿童沟通心理学》,读完才知道,自己离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有很大的距离。
李群锋老师是群峰教育圣贤国学院国学讲师、群峰国际教育品牌创始人、幼儿园自动化运转系统缔造者。出版有《培养孩子的情商,从讲故事开始》《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性格心理学》等多部儿童教育畅销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个视频:妈妈教女孩做题,教了一个小时,最后两人都被气哭了。
其中女孩有一些话听起来挺想笑的,但是品起来挺不是滋味的:
“现在你这么说我,我也不能学习,我也啥都不会”
“从今以后你的孩子就是笨蛋啦!你的孩子就不是美女了!”
“就你这个妈妈,我还能要吗?”
“再说一次,这个辫子你再送别人,我就跟你分手!”
“你就嗷嗷的喊,不会是吧!不会是吧!!不会是吧!!!啊?!!!你就这么喊,不是上来就这样的!”
后来,这个妈妈又跟她分析了一下,最后小女孩说:你再教我一次。
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他们之前的沟通是有问题的,女孩也不是不学,也不是故意闹腾,关键是方法不对。
之前读过《非暴力沟通》,不管是跟儿童沟通或者是跟成年人沟通,其实方法都是相似的。下面十个点验证你是否是个合格的父母。
一、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没有大人那么复杂。他们的眼神,动作,语言都会反映出他们现在的心理。
比如:孩子向我们投来期盼的眼神,是需要我们的帮助;孩子低头不语,是知道自己错了;孩子眼神游离不定,代表我不想听你说了;孩子张开双臂,代表想要一个拥抱;孩子手臂藏到身后,代表不想和你亲近;孩子活跃的脚步动作,代表心里有想法……
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我们沟通的第一步。
二、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我们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很多家长都习惯于把自己看到的当成事情的真相,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孩子训斥一顿,根本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这样会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之后不管什么事都不愿再跟家长说了。所以,我们要主动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最为家长,我们应该认真倾听,并把孩子话语中所传达的感受说出来,向孩子求证一下,以便于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孩子和事实。
三、学会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恰当的提问,才能得到孩子高效的回答。
我们可以选择开放式提问,比如“宝贝,你觉得这只小狗为什么这么可爱呢?”孩子就会开动脑筋,组织语言来回答我们的问题。可是如果是封闭式的就是“宝贝,你觉得这只小狗可爱吗?”答案只有“可爱”或“不可爱”。
我们可以选择建设式提问,比如孩子没考好,很多家长都会说“为什么没考好?”孩子本来就心情不好,现在估计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如果我们换成“你觉得下次考试怎样才能考好一点呢?”孩子可能就会找到原因,并想出了解决办法。
四、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在很多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即使有一些没有留在老家,也是白天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晚上回来也很少能静下心来陪孩子,不是因为太累了,就是自己想放松。
有时候是陪孩子了,可是却是一边拿着手机一边陪孩子。孩子想让父母专心陪自己玩一会或跟父母说说心里话都很难找到机会。
说实在的,我们能陪孩子的时间真的不长,孩子上初中之后,就不愿意再粘着我们了。他们都慢慢的开始有自己的圈子了,不要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总是扮演者缺席的角色。不然以后,我们需要他们他们时,他们也将会扮演我们生活中缺席的角色。
五、信任,是基础
在我们的一生中,能被别人信任,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孩子往往是最信任我们的人,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孩子。
之前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说自己经常看见鬼,母亲不信任她,但是父亲就问女儿她看见的鬼是什么样子的,女儿说是黑色的,她一仔细看就不见了。第二天,父亲跟着女儿上学,看见一个男的一直跟着女儿,最后发现这个男的是人贩子。
所以,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要对孩子经常说信任他的话。
对孩子做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只有我们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孩子才会相信我们。
因为,信任是相互的。
六、平等,是尊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值得我们尊重,也值得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
家鲁迅先生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给我理解”“视我平等”“让我自立”。
平等,就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平等,就是遇到事情要与孩子多商量;平等,就应该真诚地向孩子承认错误。
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放弃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蹲下来拉进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七、同理心,是理解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能改正错误才是。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孩子心中所想才是王道。
最忌讳的就是:孩子犯错了,我们就喜欢拿他跟别家的孩子比较。其实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也不喜欢被人比来比去,孩子一般都比
我们敏感,他们会更反感我们这样。
同样的,也可以让孩子跟我们互换角色,孩子自然也能体会家长的不易。
八、正向引导,是目标
阳光客观的人一般都比较受欢迎,所以正面引导很重要。
书上有句话:童年是孩子心态形成的关键期,儿时的心境会像底片一样成为人生永久的心理版本。
绝对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如内向、顽皮、臭美、自私、懒惰、肥胖、粗心大意、好管闲事等。孩子在心里就会将其强化:“反正我已经这样(负面标签)了,再差一点也没什么。”这是人的惯性思维模式。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引导。在《小狗钱钱》这本书中有一个很好的培养自信的方法:每天列出几个成功的事情,成功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人都是喜欢得到赞赏,孩子更是如此。
九、鼓励,是催化剂
我就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每次儿子做出一点成绩,我都喜欢说:儿子,真棒!或儿子真聪明!其实这是错误的鼓励方式。
真正的鼓励方式应该是让孩子关注自己完成的过程,称赞他的努力付出和方法,这样孩子会越来越努力。而我的称赞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骄傲。
十、争辩和选择,是成长
有很多家长不喜欢孩子跟自己唱反调,其实与家长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我们应该鼓励。
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争辩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表达,知道怎样才能传达自己的意志,争辩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
而选择则是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长期剥夺孩子的决定大权,替孩子包办一切,那必然造成这样不良的后果: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去解决,而是寄期望于他人的帮助。一旦他所依赖的人不能再帮助他时,他就会陷入不知所措的茫然境地。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是我们的荣幸,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让他能成为一个独立、快乐、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