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
我们将推送一份详实的印度创投生态报告,
共7个部分,
今天是第七部分:未来篇。
在局外人看来,印度创业公司生态圈似乎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深入了解之后,却依然能够发现许多不太光鲜的事实。
它们一直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政府规制,资金筹措,缺乏指导,扩大规模,甚至还包括如何管理现金流以及如何寻找合适的雇员等。下面,我们会对这些挑战逐个进行探讨。
缺乏资金
任何企业的基石都是资金。
建立公司需要钱,生产产品需要钱,甚至将产品推向市场也需要钱。所以资金对所有创业公司来说都是最大的挑战。
如果一家公司已经有了一定可行性的产品,那么他们就会在筹措资金方面表现出色,或者是他们已经有了能够进行测试的产品;或者是市场已经显示出接受或者购买的迹象。而那些产品尚未经过市场测试或者仅仅处于概念阶段的公司将会变得愈加艰难。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度科技创业公司。直到最近,他们都在苦苦寻找投资者,而投资者却希望找到更短的时间框架以产生收入(和回报)。深度科技,从本质上讲,需要经过多年的研发,因为它具有完全的颠覆性。
任何行业都可能会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也可能被投资人抛弃。当他们因为某种原因打算收紧钱袋时,很可能会拒绝被初创公司寄予厚望的那轮融资,即使这个初创公司实力不俗。所以缺乏资金仍然是初创公司结束运营或被强大的竞争对手收购的最大原因之一。
烧钱获利
很少有创业公司会公布利润,即使是那些规模较大和知名度较高的初创公司。这种现象不仅困扰着印度初创公司,也困扰着世界各地的初创公司。
事实上,许多公司依靠高现金燃烧率来维持对市场的吸引力。大多数初创公司都有很高的现金燃烧率,因为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市场,教育客户并让他们习惯于他们的产品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种对现金燃烧率的管理对任何公司都至关重要。
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从高现金燃烧率到收入率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稳定在一种,虽然不一定能获利,但至少能够吸引顾客购买自家产品和服务,并成为固定会员的阶段。
找到对的人
对初创公司来说,一次用人错误不亚于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它无法像大公司那样用完整的流程去缓冲这些打击。
在创业公司中,没有后退机制,也没有充足的支援,正如T N Hari所写的“在大公司中,用人错误的成本大概相当于其两三年的工资。但是在创业公司,它决定着公司究竟是进入下一阶段无缝增长还是陷入无可挽回的停滞。”
除了关键角色,其他人才同样难以找到,许多人会对初创公司的未来持怀疑态度。毕竟10个创业公司中有9个都会在在成立的两年内因无法扩大规模、缺乏资金和政府管制等种种原因而失败。
现在,虽然情况正在好转,但仍然缓慢。所以尽快找到合适的人员(并留住他们)仍然是许多初创公司的主要痛点。
缺乏规则
尽管法规制度一直按既定的节奏在自我完善,但它已渐渐开始落后于初创公司提出的新创意和想法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官方机构努力将新法规纳提上日程,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利益并试图为企业家创造有利环境,但是在两者无法同步的阶段仍然可能成为创业公司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例如,“天使税”就曾被创业公司和投资者大肆抨击。虽说所得税部门的确是为了在第一时间封堵可能逃税的途径,但初创生态系统却要求对此类投资进行豁免,因为他们认为这(投资)不能算作任何形式的收入。随后,政府还是将这些投资免税,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政府法规落后于初创公司创意的另一个例子是共享单车和自驾车租赁。网约车平台Ola和Uber违反规定并继续扩大运营,这就产生了问题; Zoomcar和Rapido也面临着法规方面的挑战,因为他们各自的产品上线时没有既定的指导方针以供参考。
缺乏策略
许多初创公司的解决方案或者品牌方案也面临着策略不明确或完全缺乏策略的问题。
与市场沟通不畅导致许多公司无法接触到正确的受众。包括印度在内,世界上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在动态的环境中运营,需要不断改变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当然对一些创业者来说这不是问题,但仍然有许多人渐渐发现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贯彻他们的核心产品的初心,而这些产品实际上构成了他们创业的基础。
缺乏指导
许多初创公司早期都试图寻求技术和企业经营方面的指导。
事实上,许多创始人有的只是一个想法,业务经营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这个阶段缺乏指导可能导致潜在的灾难性商业决策。
指导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式的结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可能会幸运地遇到一位导师,但他们创业历程的不同阶段还需要的更多导师。那些能在危机到来时发出警报和能够准确预警问题的人,对初创公司来说非常关键,却往往可望而不可即。
打破陈规
由于创业公司的蓬勃发展,失败不再是禁忌。
“失败中并不可耻,而是一种学习”——这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口头禅。因此,企业家也越来越能够放开手脚,不仅改变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还会改变他们的核心理念以适应市场。
已经有足够的成功案例,让创业者安心考虑战略转型,而不必过度担心反常规。
但是这个变化还是太慢。印度人对失败并不是很容易接受,甚至是不太友善的,而且社会压力对创始人来说也是个重大挑战。
前方的路
2017年,印度在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跃升30位达到第100名。这是值得庆祝的,特别是在很多印度创业公司考虑到印度对外资的限制,而选择在国外注册的情况下。
企业领导者,投资者,创业者和行业专家再三强调希望政府介入,促进创业生态发展壮大,以便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如果没有工作或其他选择,印度的人口红利很可能会成为一种人口危害。
据iSPIRT基金会联合创始人Sharad Sharma称,印度创业公司可以在一个宽泛的价格区间和用户群中运营。
“印度创业公司公司擅长瞄准当地消费领域和国际企业市场,但在印度政府和公共部门组织中尚不具备吸引力。”Sharma在CII知识峰会上发言时告诫道:在电信网络等领域,仍然没有来自印度的产品,这就是印度成功故事中的“氪石”。
作为世界上人口和消费者群体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有足够的潜力既做生产者,又做消费者。
这意味着,印度创业公司拥有广泛的消费者层级、产品、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可供选择。
作者: 杜展羽
本文原创首发于志象网微信公众号(ID:passagegroup)。
志象网,见证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之路。更多科技财经类新闻,请关注志象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