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从央视跳槽的创业者王利芬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为80后创业者茅侃侃自杀身亡,她写了一篇10W+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茅侃侃的离世,掀开了创业残酷的一角》。
公众号文章达到10W+“应该”是一件好事,于是她在微博上写了几句庆祝的话语,分享了自己喜悦的心情。
就是因为这篇文章,有着“创业导师”称号的王利芬“火”了。
为啥?因为网友非常反感她用茅侃侃的离世来庆祝自己10W+文章的心态。
在网友的心中,她简直就是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代名词,在她的微博下,充满了愤怒的留言,以至于王利芬不得不删除了微博,进行道歉。
但是,各自媒体依然对这件事喋喋不休。
为什么王利芬不能消费茅侃侃的离世?为什么一句话就会带来网友的狂喷?为什么一篇庆祝10W+微博会带来那么多的批评?
因为她缺乏“共情”的能力,她无法体会茅侃侃的离世给大众带来了什么。
共情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不仅对公众人物很很重要,也影响了我们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02
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一种情感状态。在沟通中,共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孩子看见妈妈哭了,自己也流下眼泪。我们看到电视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的时候,也会开心地笑,这些都是共情的表现。
当年,汶川地震,王石曾经说过,万科的员工没有必要捐太多的钱给灾区,有个心意就行。
王石刚一发声,就被全国人民的怒火喷成“人渣”。灾区人民都苦成那样了,你们房地产公司这么有钱,为什么就不能给灾区人民多捐点钱呢?这简直就是为富不仁!王石和万科的形象一夜之间崩塌了。
为什么,因为王石着实缺乏共情的能力,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到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当时的情绪。
512大地震后,电视里成天播放着“众志成城”、“国难兴邦”的字样,全国人民的心态是万众一心、救助灾区人民。大家的情绪是悲伤、难过、奋起、救助……
王石选择在这个时候“泼冷水”,简直就是自杀宣言!
没想到,王利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茅侃侃的自杀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说句实在话,年轻人该不该创业,创业是不是一定能够成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茅侃侃在大家心目留下的印象是悲壮的!一个年轻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践行自己的誓言,当梦想破灭时,使用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
大家对这个事件的情绪是:惋惜、难过、理解和缅怀。
不开眼的王利芬却在微博上开始了庆祝与狂欢,缺乏与大众情绪的共情!
这也就难怪被喷了。
03
共情这个能力,不仅对频频曝光的公众人物很重要,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很重要。
试想,你们部门正在开会,老板说了一件义愤填膺的事情,当时表情非常愤怒、以至于面红耳赤,你从来都没有见过老板这样,忍不住“嗤”的一声笑了,你知道结果会是什么吗?
不仅老板得对你怒目而视,全体与会人员也得跟你划清界限。要不然,得罪老板的不仅是你,也包括他们。为啥?因为你太缺乏共情的能力了。
又比如,孩子回到家里,非常愤怒地告诉你,他的老师对他很不公平,作为家长,你却说:“这有什么,老师不都是这样吗?”那我向你保证,等你以后想跟孩子聊聊的时候,你会看见一双白眼!
所以,更好地共情才能带来更顺畅的沟通。
不随便贬低他人感受
孩子哭了,家长最好别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看你那点出息?!”员工不开心,领导最好别说:“至于吗?我年轻的时候,受到的挫折比你的大多了,我也没咋样啊!”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无疑,孩子或者员工会觉得,反正你不是我,你无法理解我的感受,所以我就不多说了吧。以后,他们会逐渐关闭与你沟通的渠道。
设身处地地体察他人情绪
我们不仅不能随便贬低他人的感受,还需要去体会沟通对象现在处于什么情绪状态下。悲伤、难过、开心、苦恼、激动…..只有充分理解对方现在的情绪,并表达出情绪的理解和共鸣,对方才会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流。
设法理解对方的观点
我们不一定同意沟通对象的观点,但是要设法尝试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为什么会这样说。只有站在他们的位置,才能充分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以及要表达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好的沟通。
别像王利芬那么不开眼,否则下一个被“喷”的可能是我们。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