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读后感

自看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记后,就深深的种草了这个作家的每一部作品

相继阅读了《活着》,《兄弟》,《在细雨中呐喊》《第七天》, 每一部作品都能够给我  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其冷静的文字里冷静里透着力度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

记得高三的一次晚自习 语文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朗读者第二季以故乡为主题 董卿采访余华的那期

在节目上余华谈及故乡与父母

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余华老师说道离开故乡成就了他,之后故乡又治愈了他。

那父母又是一个什么样神奇的存在呢?余华老师引用了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他说: 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父母健在的话,你和死亡之间有一层垫子,当父母离开以后,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

最后以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常说一个人 能够去的地方无数个,但是能够回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或者两个,所以那个能够回去的地方显得格外宝贵

加下来回归今天的主题

今天就为大家种草一本余华的新作——《文城》

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从《兄弟》到《第七天》,在我看来,余华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场写作的突围,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



时隔八年后 余华携全新长篇小说《文城》归来后  第一时间就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 

简单介绍

故事背景:清末民初  动荡的时代

故事人物:林祥福及妻子纪小美  沈祖强 田氏兄弟 地主  商会会长顾益民 仆人  土匪

故事地点:江南水乡 溪镇(意义上的文城)

内容介绍


与以往余华以往的小说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或家庭展开的叙事模式不同,《文城》是一部更加丰富立体的群像小说,写了许许多多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有来自北方的青纱帐或南方的芦苇荡,有来自气派的宅院或破旧的茅屋,也有来自衰落的王朝或动荡的民间……而这些人物都有一个特点:都是最最普通的平凡人。

这些是最吸引我看下去的一个地方

整篇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主人公,他们的戏份几乎是一样的  没有主次之分 

但  所有人一开始都是好人 结束还是好人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反派的人设 

让文章在叙事上有些单调   在人物的性格上有些扁平化

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本书的重点难道真的只是人物吗?

不是的,一定是书中所写 所谓的道统 所谓的信义 ,主人公其实是溪镇这座小城市,在这个小城市的人所有人他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是我们的礼义廉耻 在礼义廉耻的帮助下 他们能够度过清末民初那个混乱的时局

所以说,余华写的到底是什么?是人吗?

不是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其次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江南水乡,叫做溪镇

溪镇人好像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文化 也对文章不那么的追究 所以好像不配叫做文城

但是从他们的行事风格来讲呢 可以叫做文城


比方说:

商会会长顾益民对所有的人 无论贵贱 一视同仁 在溪镇遇到困难  等 或土匪来了  他身先士卒 毁家疏难 所以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他是有一种文脉在隐隐然在支撑他

主人公 林祥福 他原本在北方是有地有家产的 而且有很多仆人 他的生活是完全不愁的 

可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老婆呢 把一些都放弃了 来到南方的水乡重新创业 原因是他跟他的老婆曾经说过 你要是在跑了 我一定把你追回来 他是非常讲究信义的 所以信义也在文城中 也可以看到

再比方说 林祥福有个搭档叫做陈永良 他也是一个外乡人 在商会会长顾益民的帮助下安家立业 然后呢生意越做越大  他在整个城市有了几百亩田 变成了一个新贵族了 可是在他见到顾益民够还是一直叫老爷 非常的谦恭 所以他是非常念旧的人 所以整个文城当中他是有精神力量的 而这个精神力量 尽管说不是所谓的文章 但是  他是我们的文脉道统啊  那这个城市能不能叫做文城呢?

当然可以

所以阅读完这本书后 我觉得余华他是在书写一个理想化主义的时代  

这本书的背景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可是居然有这一批人仍在坚守这自己的信念

意思就是整个动荡的时局下都有人在坚守

拿这本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读完能够获得什么呢?

最后余华在本书的结尾说到

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不同语言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 甚至自己的生活 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所以我觉得 《文城》这部作品最后想传递的是一种力量 一种时代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