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大学一年级,到学校报道的第一天,同学们都很诧异:你是怎么做到一个女孩子从西南城市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来上学的?毕竟要跨越整整三千公里。
重点是一个人!带着一份录取通知书,一张身份证,一个小拉杆箱。
而我那个时候还没有横向生长,黑黑瘦瘦的,眼里虽然也有怯懦,更多的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懵懂朝气。
看着迎新的学长学姐的惊讶和佩服,我其实不太理解,自己去上学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么?为什么他们这么佩服?
直到到达宿舍的第二天、第三天,我的三个室友以及其他很多同学全是家长陪同来的,我才恍惚意识到,也许我真的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前两天突然发现抖音特效很好,拍了几张照,和大一时候的照片进行对比,发现有很多东西不一样了——我的眼里没有那种活力了!心态上沧桑了很多。
工作以后有段时间早上起来,无意中瞟到镜子中的自己,虽然还是一脸学生气,但更有一种让人胆颤心惊的戾气在。
回想那段时间,工作上没有做的很好,习惯性摸鱼;生活上一团糟,每天清醒的时候都昏昏沉沉精力不济,家里各类矛盾集中爆发;我以为我能改变些什么,结果却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那段时间状态极差,我甚至不敢翻看那段时间的日记——除了哀叹还是哀叹,除了难受挣扎还是愁眉苦脸,即使习惯性的给自己加油打气,或者头一天晚上习惯性的写下“明天一定要加油,把工作做好,把一日三餐吃好,照顾好自己,做个职场靓仔”;但第二天一如既往的低迷颓废。
看我朋友圈里同学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状态,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是这种长期低迷茫然、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又没有任何梦想和动力的情况。甚至我对生活失去了一点耐心、热爱、感恩和真诚。
我以为我病了,恰是那段时间有一个词走入大众视野,我也以为自己那样了,我甚至去翻越了专业的书籍、做了好几次自测。结果自然是让人沮丧的。
直到有一天,我一个同学问我:你更喜欢学生时代还是现在工作了的状态?
我知道她为什么问我这句话,她那个时候事业发展也很不顺利,感情之路也颇多坎坷,顺从家人的意思回到老家,心不甘情不愿的从事着已经厌倦的工作。
但我只思考了两秒钟,我就明白我其实更喜欢现在的生活:虽然要上班,不是完全的自由自在,但是比起学生时代我绝对更喜欢我上班以后的状态——经济独立了,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更少的束缚、也有了更强的能力去承担。
她沉默不语,我继续说工作以后我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也更会包容了一些;更神奇的事情是,以前很不理解的一些人情世故像是突然之间就明白了、心领神会了一样;所以我更喜欢现在的生活,而不是学生时代什么都不懂的时候。
半年后她又再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回答,但更加坚定、更加简洁了一些。
现在,我们已经不会再问对方到底更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了,因为已经没有意义了——不论你的生活目前是好是坏,你都得接受现状,逃避和自欺欺人没有用。
晚饭前刷抖音,看到一个附近小区有女生因为不堪经济压力要跳楼,被消防员劝阻救下。点开评论,清一色的都是在哀叹疫情这几年自己起欠了多少多少万、全家欠了多少多少钱,有的人还完了重生了,更多的人还在挣扎着。
挣扎,这是我们许多人的生活现状。
很沉重,很现实,但沉重和现实不是生活的全部面貌和真相。
2019年,在疫情之前,在我很低迷难过的时候,有人跟我说:还是要向往美好。
但我不明白,有什么可值得向往的呢?
每天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天灾人祸,新闻里漂亮帅气的主持人画着精致的妆容、穿着干练帅气的西装,字正腔圆的向我们播报:XX区XX路发生特大交通事故……XX国和XX国存在XX矛盾、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XX地区发生了山体滑坡,失踪了XX人、在核辐射的海水区域发现了……
我承认我过分悲观了一点,可是这不正是媒体一再向我们传达的信息么——这个世界正在崩坏,不论是道德文明,还是经济人心,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纯粹的乐园和童话,崩坏的恐怖童谣倒是一大堆。
但后来我看到了一本书——《娱乐至死》,后来我开始了解新闻传播学,后来我将目光转向我一直忽略的那些东西:
孩子们的笑脸、路边的风景、老人脸上的欣慰与从容、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恋人眼中的柔情蜜意、草原上呼呼转动的风力发电大风车…
后来,我想去旅游、我想去谈恋爱、我想带着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一起去玩、去爬山、去野炊、去钓鱼、去花海里拍照、去沙漠里骑骆驼、去草原上吃烤全羊、喝正宗的青稞酒、酥油茶…
后来我生出了很多的欲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疫情之前、一年前、半年前,我会说:好无聊啊!挺没意思的!以及今天吃什么!现在、未来、以后的无数个日升日落,我想的都会是:今天玩得很开心,也很充实!以及,今天我想吃什么!
回顾大学毕业以后这几年普通的上班族生活和疫情之下半遮半掩的蜗牛式生活,我知道什么情况下我会失去对生活的耐心:
没有了新鲜感、付出看不到回报、没有输入提升、没有认知突破的时候、和社会环境缺乏良性互动的时候、沉醉在小情绪里自我封闭自我洗脑的时候…
但同样的,也是从这些方面,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向往。
生活很残酷,很现实,但它从来不会想当然的改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重构自己的认知、行为,我们才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电影《何以为家》中说“生活就像一团狗屎,比我脚下的鞋还脏”。十年前,我在一个充满落日余晖的下午,在一个书店的公共阅读区看完了余华的《活着》,当时我只是觉得很难受,似乎我十几年前初中时写的那篇《烙印》找到来路和归途,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活着》。但十年后的今天,疫情之下,变局之下,我才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是什么意思。以上,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平安健康的度过这一次疫情,未来,我们还有很多个故事要写,还有很多碗饭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