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重振闽北苏区

黄道重振闽北苏区

“踏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家常。东西南北路千里,父母妻儿各一方。叹息斯民犹困顿,驰驱战马未玄黄。烽火稍憩农夫舍,索得浓茶作胆尝。”这首诗出自黄道,写于其临危受命转战闽北苏区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当时,闽北党组织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黄道带领的闽北红军和游击队常在饥寒中坚持战斗,敌人抓其妹协胁迫他,夫人又在转战中走失,战斗间隙感叹百姓生活困苦仍支援红军,最后以苦茶励志卧薪尝胆,愿驰骋杀敌重振闽北苏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诗气势磅礴,表现出他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精神一振。

黄道(1900-1939),原名黄端章,别名一鸣。1900年4月25日,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一户农民家庭。1919年9月,考入南昌第二中学,受《新青年》影响,与袁玉冰等人发起组织江西改造社,出版《新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1923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聆听李大钊教诲,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思想进步,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不久就成为北师大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学联的负责人之一,积极参加与组织北京学生的罢课斗争和游行请愿。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和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遭北洋政府通缉。1926年3月16日,在党组织安排下,回江西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5月18日,任中共横峰区委书记。1927年参与“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与方志敏、邵式平等共同组织领导江西弋(阳)横(峰)农民武装暴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次年又发动贵(溪)余(江)万(年)农民武装暴动。1930年,成立红十军,任赣东北特区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组织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31年3月任中共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起草《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

临危受命,重振闽北苏区

1930年,中央苏区成立赣东北特区,将闽北苏区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是年底,国民党对闽北苏区实行第二次“围剿”。1931年1月,赣东北特委组建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命令闽北红军独立团从赣东北重返闽北参加反“围剿”斗争,但由于兵力悬殊、策略不当,闽北红军独立团屡屡失利,团长牺牲,闽北苏区大部分丧失。闽北党组织派员突围向赣东北特委告急。同年4月,周建屏、方志敏率红十军紧急驰援,首次入闽作战11次,每战皆胜,打破了国民党对闽北苏区实行的第二次“围剿”。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红十军挥师北返,留下黄立贵率特务营合并原闽北红军独立团,重新成立闽北独立团。黄立贵团长率部于6月15攻下崇安县城,7月11日成立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标志着闽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1年7月,黄道受赣东北特委指派,调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他到任后兼任军分区政委,带领分区党政军民扩大苏区,打破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将闽北分区委、苏维埃政府迁入崇安县城。他还重振红军,在大安创建分区委党校,创办闽北红军医院,使闽北苏区达到鼎盛时期。《福建史志·党领导下的闽北革命根据地》记载,至1932年3月,闽北苏区包括江西的铅山、上饶、广丰,以及福建的崇安、浦城、建阳等6县,人口逾30万人,游击区向南扩展到光泽、邵武、顺昌等地。

1932年5月,国民党准备对全国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赣东北省委决定派红十军趁第四次“围剿”尚未展开之际,再次入闽作战,赤化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之间约30华里的白色区域,打通闽北与赣东北苏区的联系通道。同年9月,红十军在黄道领导的闽北独立团的配合下,一路攻城拔寨,打破了国民党对闽北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并将闽北苏区再次扩展到江西的上铅、建浦及大安等地,苏区人口增至五、六十万。

1932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决定向赣东北及闽北苏区方向出击,“以出敌不意消灭建宁、泰宁、黎川的敌人并占领其地域,……赤化所在地域及征集红军所需的资材以利于此后的战役。”(1932年10月14日《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役计划》)自10月18日至11月8日,红军连克黎川、建宁、泰宁、邵武、光泽,接着又占领将乐、顺昌、资溪、金溪。1933年1月25日,朱德率领的红三军团与红十军在资溪胜利会师,彻底打通了中央苏区与赣东北、闽北苏区的联系。

1933年2月5日,苏区中央局决定设立闽赣省,直属中央领导。将闽北苏区与新建立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以及江西信江、抚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划分为闽赣省。5月上旬,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顾作霖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肖劲光任闽赣省军区司令员,黄道任中共闽赣省委常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12月11日,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至此,闽北革命根据地成为闽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节选自《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矢志不渝,坚持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黄道、吴先喜等奉命率领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继续在闽北地区坚持斗争。不久,国民党纠集10万余人,对以崇安(今武夷山市)为中心的闽北苏区进行大规模“清剿”。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为保存有生力量,黄道审时度势,团结分区委大多数同志,主动撤离大安(闽北苏区首府),率部转移到武夷山区。在闽北党组织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黄道以武夷山为依托,独立支撑,改变策略,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克服重重困难,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妄图“饿死、冻死、淡死”红军的阴谋,不仅保存了革命阵地,而且逐渐扩大了游击根据地。

1935年2月,黄道将闽北红军第58团、西南独立团、闽北独立团等部共约2000人,合编为红军闽北独立师,在师长黄立贵、政委卢文卿的指挥下,与国民党在闽北山区展开游击战争。同年3月,闽北独立师被围困在崇安北部山区的狭窄地段,形势危急。独立师根据中共闽北分区委关于分兵向敌后挺进的指示,于9月兵分三路跳至外线作战。其中,第1团挺进邵武、顺昌、建阳等地;第2、第3团挺进建瓯、松溪、政和、庆元、龙泉、周宁、寿宁、古田、屏南等地;第4团挺进资溪、光泽、贵溪等地。红军和游击队运用伏击、夜袭等战术,打了许多胜仗,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1936年春,闽北独立师先后在铅山县紫溪、上饶县甘溪、建阳县界首镇地区共歼敌1000余人。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并与当地大刀会建立统一战线。经过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三路红军和游击队创建了闽东北、邵(武)顺(昌)建(阳)和资(溪)光(泽)贵(溪)等游击根据地。

1936年4月,黄道与闽东根据地的领导人叶飞举行“洞宫山会议”,恢复成立中共闽赣省委,黄道任书记,叶飞任军区司令员。游击区扩大到东起庆元、周宁,西迄资溪、泰宁,南及将乐、古田,北至上饶、贵溪共26个县的广大地区,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红军和游击队因对时局发展不明,缺乏应变准备,在突遭国民党军重兵进攻时,受到很大损失,吴先喜等领导同志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1937年1月,黄道从一张包盐的旧报看到《张学良杨虎城在临潼劫持统帅以兵谏逼蒋抗日》的标题,处在大山深处的黄道以革命家的政治敏锐,意识到国内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立即召开闽赣省委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反帝抗日斗争的决议》,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职业、团体、宗教信仰及政治派别,一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

1937年3月,黄道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出任主席。9月20日,卢沟桥“七七事变”发生后,黄道、曾镜冰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正、副主席的名义,致信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表示愿意将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义勇军,要求国民党军队从游击区撤退;不日,双方代表在光泽县大洲村举行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随后根据协议,黄道率领闽北红军和游击队近800人(后发展到1500余人)在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集结。集结期间,为了纪念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黄道给参加了闽北三年游击战争全过程的200位同志每人发了一枚银质的“闽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

北上抗日,献身革命事业

1937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还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黄道任分局委员兼军分会委员。根据中央指示,黄道领导的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5团,由饶守坤任团长奔赴抗日前线。黄道则留在南昌,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不久,又担任东南分局宣传部长、统战部长。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在一起办公,黄道根据党中央“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指示,在江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采取各种形式和办法,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倾心组织江西青年服务团等几十个抗日群众团体,并在这些团体中秘密建立党的组织。他在利用公开身份,进行合法斗争的同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上层人物,团结各界人士和名流学者。

1939年3月,日军大举进攻南昌,国民党在仓惶撤退时,故意不通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并准备征用办事处的车辆和"便宜行事",企图让办事处人员毁于日军之手。黄道得悉后,立即率领办事处全体人员安全撤离南昌,迁往吉水县的三曲滩。同年4月,周恩来到东南视察,黄道与曾山在浙江金华迎接,并精心安排周恩来与闽浙赣三省党组织的负责人秘密开会,向与会者传达了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会后,黄道陪同周恩来来到上饶、吉安途中,接到上级通知其赴东南局工作,并将办事处迁往上饶。4月18日,黄道与周恩来在樟树分手,周恩来返桂林,黄道赴上饶并转往皖南新四军军部。途中不幸在铅山河口镇染疾,住进大同旅社治病。5月23日,特务头子张超密派特务黄玉成、吕鹤年等买通为黄道治病的医生,给黄道注射毒药,将他杀害。黄道牺牲时,年仅39岁。

陈毅奋笔写了《悼念黄道同志》一文,高度评价他是“江西人民的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指出“在三年游击战争环境中,黄道同志尽了他毕生的绝大努力,也发挥了无比的革命天才……在与我党中央隔绝的情况下,在进攻者长年的包剿下,黄道同志能独立支撑,顽强坚持,终于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所以能够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编入新四军,来适应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是黄道同志对革命,对民族的绝大贡献。”

193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指派曾镜冰、陈丕显慰问黄道亲属和主持悼念活动。在铅山河口,广大群众冒着坐牢的危险前往吊唁,参加追悼会。黄道灵柩运往闽北崇安老区长涧源安葬。1953年,赣东北人民为缅怀黄道的光辉业绩,将黄道烈士遗骸迁葬于上饶信江河畔。

黄道简历

黄道(1900.4.25-1939.5.23),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原名黄端章,别名一鸣,江西横峰人。1919年,考入南昌第二中学,出版《新江西》杂志。1923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任中共横峰区委书记。1927年参与“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与方志敏、邵式平等共同组织领导江西弋(阳)横(峰)农民武装暴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次年,又发动贵(溪)余(江)万(年)农民武装暴动。1930年,成立红十军,赣东北与闽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赣东北特区(后改为赣东北省),任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特委(后为省委)组织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1931年3月任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起草《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1931年7月,任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成立闽北独立团,兼任闽北军分区政委。1933年5月,任中共闽赣省委常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1934年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6年4月,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1937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1937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分局委员兼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委员。1938年1月,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东南分局宣传部长、统战部长。1939年5月23日,遭杀害,年仅39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道重振闽北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