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胡敏说:“幸福是一种自我体验与感受,我们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发现幸福的双眼,体验幸福的内心与走向幸福的方向。”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呱呱坠地开始,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幸福,但有的人努力奋斗了一辈子,却始终不幸福,幸福真的就那么高不可攀吗?
情商专家张怡筠说:“幸福力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学习的能力。”
《幸福的方法》,作者是美国作家泰勒.本 -沙哈尔,他是西方卓越的幸福科学传播者。“幸福的方法”也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这本书将用“三把钥匙”打开幸福之门,带我们寻找幸福答案,掌握幸福能力。
01,自我提问:幸福是什么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吕鸿给出他的理解:幸福是什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满足,是一种渴望……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读。
有时候我,们会把幸福定义为实现一个重要目标,但作者在16岁那年获得梦寐以求的以色列全国壁球赛冠军时,在欣喜若狂的庆祝完用五年辛苦换来的胜利之后,却又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与空虚之中。
可见,胜利带来的幸福是有保鲜期的,并不能带给人长久的幸福感。这件事让作者意识到,必须改变对幸福的认知,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幸福的本质。
这种找寻幸福答案的念头,让作者不断在生活经历中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幸福?
有一次,他通过手中四个不同的汉堡总结出四种不同人生的模型,通过剖析,他归纳出每一类人的特点。
忙碌奔波型。
这类人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深信牺牲现在的快乐,才能换来未来的幸福。属于“忍辱负重型”。但这样的快乐往往来自实现目标后的如释重负,只看结果,无视过程,并不能让幸福持久,且容易陷入焦虑。
享乐主义型。
这种类型只注重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是“今朝酒今朝醉”,及时享乐同时也让他们出卖了未来的幸福。有时候。短暂的快乐也会让他们失去理智,吸毒、酗酒、逃避工作等大多是这种人。
虚无主义型。
是那些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不再相信生活有意义,他们往往被过去的阴影笼罩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幸福,遭遇失败或无助经常选择逃避,甚至对人生感到绝望。
感悟幸福型。
这类型的人能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掘出快乐,是抱着享受的心态取得事业的进步。会为目标赋予意义和使命,从而快乐的去努力与奋斗。
他们眼中的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而是在努力攀登过程中不忘欣赏沿途的风景。
通过这四种人生模型不难看出,只有具备感悟幸福型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因此作者总结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02,寻找目标,幸福在哪里
有报告指出,在过去50年里,许多国家越来越富有,但人民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却不会因此比其他人更幸福。
有很多富人在富裕之后反而不如致富之前的日子过得单纯快乐,可见,幸福和财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的去追求。当代研究也指出:为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比达成目标更能带来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影响。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为了搭建心目中的玩具房子,会很用心地把积木一块一块的垒起来,期间有失误,有失败,但房子搭好的那一刻,孩子是无比开心的。可见,过程才是创造快乐的基础,而房子只是快乐的呈现。
可以说,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正确的目标认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这种安宁可以让我们避免焦虑。
那么,幸福的目标在哪里?
人的一生离不开三种关系,学习关系,工作关系和亲密关系。从这三种关系上改变幸福认知,生活会幸福很多。
关于学习,作者提出两种模式:溺水模式和性爱模式。
溺水模式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如:十年寒窗苦熬,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所有的苦只为最后的解脱。
性爱模式则是在学习中享受知识的乐趣,无论是阅读、思考、研究都像性爱的前奏,而获得答案的那一刻,就如同性高潮。
在性爱模式中,学习自始至终中都是快乐的事,而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幸福感不就会更长久吗?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写到: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并获得报酬。
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很少有人在工作中感到幸福。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也是把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分为三种。任务、职业和使命。
任务,只想要薪水;职业,除了财富,还会关注升职机会;而把工作当使命的人,薪水和机会当然重要,但同时会有内在的热情和热爱,工作中他们更容易获得充实和快乐。
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友谊就没有幸福。”而培根也曾说:亲密关系,可以将我们的快乐加倍将我们的痛苦减半。可见,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被爱,那只是有条件的爱。如果因为力量或善良而被爱,那是无条件的爱。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就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更容易让人获得幸福感。
在爱的关系里,我们常常有种错误的理解:“牺牲是种美德。”这让人们忽略了,只是为了别人而维持亲密关系的话,迟早会感受到挫折与不幸福。
在两性关系中,妥协是无法避免的,有时候为了另一半多付出也是正常的,但前提是,这种牺牲须同时为双方带来幸福。
有人说,婚姻中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但美满的婚姻并不是找到所谓合适的人,而是婚后对亲密关系的用心经营。
幸福的目标在哪里?改变观念,重新认知幸福的定义,无论学习上,工作中,亲密关系里,学会改变观念,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幸福将无处不在。
03,幸福总结:幸福像花儿
如果把幸福比作花儿,那么幸福的深度就是花儿的根,幸福的高度就是叶,美丽虽有魅力,但生命是短暂的,会随着季节而改变直至枯萎。若想幸福这朵花儿根繁叶茂、长长久久,就需要给它提供肥沃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一颗仁爱之心就好比幸福的土壤。拥有仁爱之心的人,乐于助人,他们帮助别人越多越开心,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意义和快乐。
在他们的眼里,幸福不是牺牲,助人与自助是分不开的。就像爱默生所说:“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顾自己的情况下衷心的去帮助他人。”
因此,让自己活得幸福,要保证一颗仁爱之心。爱他人,更爱自己。
作者说,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与家人共度时光,和朋友温馨小聚,这都是幸福的催化剂,就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开心有意义的活动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并且会带来意义和快乐。
因此,学会培养快乐的习惯,悉心品味生活,从小事情着手。做一次义工,培养新的爱好等等,有了快乐的习惯,幸福也会如影随行。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们还要学会全然接纳自己。有时候自己也会剥夺自己的幸福,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不相信那是自己所拥有的,恐惧失去却会真的造成失去,感到自己不配得到幸福则真的不幸福。
我们必须相信,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当自己光芒闪耀时,才会感召他人,提升内在价值感,摒弃自卑心理,是一种接纳的态度,全然接纳自己,幸福面前,要相信人人平等。
小结
幸福,是多么美妙的一个词。通过作者的引导,我们明白,幸福源于内在,幸福就在当下,幸福的方法会帮我们重新获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感受,就像品红酒,一口一口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而感受幸福需要时间,只有学会简化生活,给幸福时间,我们才有机会感受幸福。
科学的进步让我们拥有了“物质至上”的观念。这种观念除了让我们疯狂索求物质之外,只会带来膨胀的物欲。贪念最终会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
只有树立“幸福至上”的观念才会让我们把追求幸福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摆脱物欲,幸福才是我们人生的终极财富。
最后,借盛景幸福研究院院长倪子君的话,作为对《幸福的方法》这本书总复盘的结束语:
“无论我们正处在何种生活状态——遭遇不幸,经历变迁,或追求卓越、名利双收,这些人生中的困惑、求索或领悟,都让我们明白自己对生命负有一个重要责任——让自己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你可以学,关于寻找幸福的三把钥匙,你,拿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