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天才”也是训练的产物?

说起莫扎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一颗罕见的巨星。

为什么罕见呢?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着完美音高,那时候演奏的乐器,看上去让人不敢相信,如此小的还在居然也能演奏。所以在还小的时候就被人们称为是“音乐小天才”。

看似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可是,天才的背后难道没有付出些什么吗?这往往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

仔细深挖莫扎特的年少经历,你会发现,莫扎特的父亲其实就是一位作曲家、音乐教师。长期处于这种音乐氛围里,让幼年的莫扎特对声音的辨识度很高,有这方面的奇才。但是他拥有的这种完美高音除了与生俱来之外 ,更重要的还是在幼年的时候有接受长期的音乐训练,以至于后来不断地把这个优势发挥到完美。

正如之前听到某某小孩有着这样那样的天赋,结果父母不够重视,没有长期地培养、训练孩子,以至于这种天赋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

可见这世上并没有所谓的”天才“。即使有,他也是训练的产物。

这本书《刻意练习》正是通过分析莫扎特及其一些杰出领域的人物共同拥有的才华,来验证这个观点:通过正确的训练与练习进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才华,只有通过利用人类的大脑与身体不可思议的适应能力,才可能拥有。

此外,书本还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为了提高人们在选择的行业或领域中的表现和水平,每一个人能以怎样的方式将其才能发挥出来。而这本书最终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自主掌控自己的人生。想要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从而达到比较高的水准。

既然说天才也是训练的产物,那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如何去练习呢?这其实也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第一章内容——有目的地练习。

首先,作者通过着重分析史蒂夫超强记忆力的训练,以及各领域杰出人物的成功事迹,告诉我们: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其次,有目的地练习具有几个特征,它与”天真的练习“不太一样。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比如,有着20年经验的医生,他已足够老练,但对比行医5年的年轻人来说,老医生的水平会更厉害吗?这就不太好说了吧。所以说,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跟这本书说的有目的练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当我们区分好这两者的区别之后,接下来就看看有目的地练习的四个特点:1、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比如说,你要简单分析下自己的短期目标,通过短期目标,具体列出每天需要突破的点,这样更容易引导你进行练习。

2、要保持专注。比如说在练习的时候要集中精神,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练习上,不能三心二意。

3、要包含反馈。比如说,你想要提高写作技巧,只是不断地写,但你并不知道你的水平如何。这时候就需要请教老师指点下,你才能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

4、要走出舒适区。比如说,你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要只盯着比较擅长的部分去练习,要适当挑战一些难度。如果你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那永远都无法取得进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遇到瓶颈怎么办呢?

作者告诉我们,可以尝试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比如当你取得进步以后,然后到了一个瓶颈,被困住了。那就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克服障碍,最后找到这种方法,然后又稳定地提高,直到下一个障碍出现,依次循环。

但有时候可能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这就涉及到了有没有正面反馈。

当然有目的地练习还不够,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构建心理结构,这样可以避免短时记忆的局限,并且马上就能高效地处理大量信息。

相信到这里,你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天才”也是训练的产物了。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将会让你对刻意练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欢迎明天围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刻意练习》:“天才”也是训练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