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时代前瞻性

以下是我对《乡土中国》一书中部分印象深刻的章节的简述与观点。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点。

费孝通先生借着“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也尝试借此书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来的一些概念。这乡土中国,也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乡土本色”一章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尽管社会不断地发展变迁,出现了一些与乡土社会不同的社会,但农村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层,乡村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依旧意义非凡。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因此除去那几分藐视的意味,我们说乡下人土气也不无道理。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源于土地的,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长于斯也死于斯的“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的人们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安土重迁”便是很好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由于这种没有目的就使人们聚合在一起的礼俗社会的限制,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这些在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在面对急速变迁的社会时变成了流弊。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在讨论文字下乡的两章中,费孝通先生分别从空间格局和时间格局两方面阐明了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从空间格局来讲,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因此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的“愚”也就无所根据。乡土社会处在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中,而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因此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符号在乡土社会中就显得很多余。我们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的眼睛。再者,从时间格局来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正如老子所理想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极端的乡土社会,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以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文字产生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是用外在的象征帮助人们记住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而世代黏着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因此在推行文字下乡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就可以想象了。

费孝通先生运用了社会结构分析法,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所不同的是这圈子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来定。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深有感触。历史上无数世家大族一朝颓败便树倒猢狲散的例子可以被拿来证明。中国传统思想里面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而不是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维系着的个人主义。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学派和儒家都该包括在内。在这一点上,耶稣和墨家便有了相同之处。儒家提倡“爱有差等”而墨家主张“兼爱”。儒家讲究的从“身”到“家”到“国”再到“天下”的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西方所讲究的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因此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私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在差序格局中,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于是“克己复礼”、“修身为本”就成了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这种团体道德的缺乏推动了公私冲突和我们所谓的“人情社会”的出现,也就解释了中国人强调的“关系”与“人脉”的重要性。

还有不得不提的便是费孝通先生讨论的关于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面去发展。乡土社会不容浮士德式的精神的存在,因为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而这也便破坏着乡土社会所标榜的稳定。中国的家是一种事业组织,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以父子或婆媳为主轴的单系的差序格局。相比于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家这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被加入了除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因此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之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在社会激变的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的演变快于精神文化的演变,我们要正视社会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文化滞后的问题,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的时代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