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影——丹尼尔·埃利奥特讲电影《罗塞塔》


图片来自影片《罗塞塔》

                      01

                      丹尼尔·埃利奥特

图片来自新影圈公众号

授课导师代表作品:《Jade》《玉》《Making of Parts》《零件制造》《Fender Bender》他的电影风格:艺术犀利,挖掘人物性格,探讨社会哲思。丹尼尔导师以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作品《美丽罗塞塔》(Rosetta)为例围绕视觉语言、声音与音乐艺术、人物刻画等切入展开授课。(以上内容来自新影圈公众号)



                        02

                        电影《罗塞塔》

图片来自影片《罗塞塔》

电影《罗塞塔》获得了第5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和最佳女演员奖。该电影是比利时导演吕克•达当纳和让•皮埃尔•达当纳执导的,达内兄弟一直坚守欧洲写实主义电影传统,擅长拍摄观察性记录片,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在日常性的生活中展现人物。影片《罗塞塔》讲述了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罗塞塔为了摆脱现实生活的不堪境遇,自强而自尊工作生活,然而现实并不尽人如意,身边有彻底放弃生活的妈妈、还有解雇她的老板。为了获取一份工作,她出卖了自己唯一的一位朋友。当然,这并不算结束,在影片的最后,罗塞塔关紧门窗打开燃气试图彻底放弃生活。影片以冷静平实的镜头塑造了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挣扎与疲惫,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力量感,关乎于生存。

直播课程上,丹尼尔·埃利奥特具体从影片《罗塞塔》的审美基调、影片气氛、人物设置等方面展开讲述。

《罗塞塔》的审美基调是纪录片式的,影片展现的是社会转型中被边缘化的人物生存境遇,并以克制隐忍的镜头语言直击人物的精神状况。以外在的平,显内在的动。这种动荡可能是人的精神的崩溃、道德秩序的混乱呈现。

影片没有高水准的制作方式,是自然声音,自然光线,真实化的生活场景的展现。 这部影片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摄影机较为轻便可灵活地调度镜头,摄影机就像观众的眼睛,具有一种探索感,进入罗塞塔的生活情境。镜头所产生的摇晃、近距离、等效果具有较强的纪实性、真实性。本身虚构的剧情不漏痕迹得成为了观众能感受到的真实。

丹尼尔指出,要展现影片的真实,拍我们的生活土壤中能感受到的电影。导演在进行拍摄时在素材的选取、拍摄地点的选取要倾向自身熟悉的领域。并说,生活自在英国北部的工人阶层的自己,在拍摄伦敦上层社会就不能拍摄出影片的真实。该影片是达内兄弟在自己的家乡比利时拍摄的,选取的素材也是身边很常见的小故事。当然,也可以拍摄不熟悉的领域,但必须经过实地的调研,这个时间可能是几年,可能更久。

并推荐了纪录片《推销员》(1969)

图片来自影片《罗塞塔》

谁是罗塞塔,她要做什么,她想要什么? 导演要能够回答影片的问题。

drama 剧情片最重要的一特色是气氛。

气氛是什么?艺术理论大师赫尔曼·施密茨曾说过:“气氛在空间上永远是没有边界的,涌流进来的,同时还是居无定所的,就是说它是无法定位的”,他是侵扰着的感染力,是情调的空间载体。气氛就是某人、某物在电影空间中可为观众察觉感受质的在场。这种感受质可能是欣喜、愉悦、畅快,也可能是恐怖、绝望、紧张。

丹尼尔指出,影片中的紧张的气氛是贯穿全篇的。那么这种紧张气氛是如何制造的呢?

那就是,不断地为人物设置障碍,让她不能顺利够达到目标。导演要知道人物需要什么,做导演要去阻碍人物的目标实现。在人物实现目标过程中与种种障碍会产生强烈的冲突感,造成紧张的气氛。

罗塞塔的自尊心很强,不想让别人对她只是给予,她要独立和自信,她要摆脱贫穷,镜头是动的,来回晃动,可以感受到人物像动物一样去获取。但是她的周围环境包括她的妈妈一直拽着她,让她很难达成目标。妈妈是酒鬼,“性奴”,对人生彻底放弃,是罗塞塔努力想摆脱境遇的障碍。她拼命工作赚钱养家,给妈妈带来生活的希望,给她买缝纫机,乞求妈妈给改掉酗酒或生活不检点的恶习。然而,突然被老板解雇,她趴在地上紧紧抱住一袋面粉,这是她曾经的生存依靠。生活的奔头戛然而止,再舔舐伤口重拾生活的路上,她出卖朋友换取工作,在朋友骑摩托车在路上追赶她时,罗塞塔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图片来自影片《罗塞塔》


图片来自影片《罗塞塔》


feel  the  most  ,show  the  least .

在影片的人物设置中,丹尼尔说在设定你的人物之前,要把人物当做真实的人看待,了解她的背景,社会关系,经济基础等,尽最大的能力让观众知道我的人物,人物做的任何事情观众能够真心体察。

在类型片中人物的外在表演和对话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在纪录性影片《罗塞塔》人物表演是内在化的,思考多于她外在的表现。以特写镜头对人物的微表情进行长时间观察。同时,对话是极为克制的,什么时候人物需要说话,什么时候不需要,是有严格的把控的,影片不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

影片缺少音乐。类型片中经常以音乐的插入,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主观意愿。这部影片是以传统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启发观众自身感受故事的能力。


图片来自影片《罗塞塔》



                        03

                      导演:达内兄弟

图片来自幕味儿公众号

导演:达内兄弟(Dardenne brothers),哥哥让·皮埃尔·达内(比利时)和弟弟吕克·达内(比利时)。

代表作品: 《罗塞塔》(1999)、《一诺千金》(1996)、《他人之子》(2002)、《单车少年》(2011)、《孩子》(2005)、《两天一夜》(2014)、《无名女孩》(2016)、《我想你》(1992)、《罗尔娜的沉默》(2008)

主要成就: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24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等。

风格评价:在《罗尔娜的沉默》之前,达内兄弟的电影是不用配乐的,拍纪录片出身的他们,在剧情片的制作中也坚持“开放”的状态,不用复杂的设备,坚持稳健的手持摄影,注重细节,发现日常的戏剧性,让“寻常”焕发出写实主义的人性光辉。拍《一诺千金》的初衷,是他们想在剧情片中找回最初入行拍纪录片时的热情和自由,当时并没有十足信心,他们约定,“如果这次还是拍不出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就改行了。”《一诺千金》切入欧洲时弊,从移民潮带来的种族杂居和非法劳工入手,一段道德觉醒的历程成了情感取舍的困境:怎样建构父子关系?儿子的成长和独立是否必须割裂与父亲的联系,无论经济的或精神的?一个人要为承诺、为道德的自持付出多少代价?

达内兄弟之后多部电影里的创作手法在《一诺千金》里已见端倪:手持摄影和偏于黯淡的色彩传递出朴拙的真实感和震撼度;剧情以小见大,耐心铺陈,细节处带来重大转折,于无声处听惊雷,真实和未知交织出扣人心弦的质感;剧情的进展保持开放的状态,节制抒情,不煽情不拔高,电影结束时,把更多的疑问和判断教交付给观众。这是他们作为电影工作者的无奈与局限:面对本质不公允的社会结构,导演能够去发现、去照亮被遮蔽的沉默者,却不可能有能力为普通人重建秩序。而这已经是电影工作者的良心了。(时光网《达内兄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影——丹尼尔·埃利奥特讲电影《罗塞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