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讲到诗歌鉴赏,提到了山水诗,首推王维,这首也是家喻户晓,精妙之处,品赏一二。
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整首诗读完,脑海中就一个字“静”, 山静,人静,更是心静,但是人静缘于心静,第一句便能看出,心静人闲,以至于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但最后呈现的是山静,人静,心静,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人闲桂花落,“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安静,颇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声音,前提是心静,而后是山静,二者缺一不可,身在闹市,即便心静如石不为外物所动,难免周遭嘈杂不绝于耳,闲中听花落,也正好承接下一句更细致的景色描写,夜静春山空,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静,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惊醒了几只鸟儿,鸟儿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值得一提,提到王维诗文,出镜率最高的字一定是“静”。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等等都是在描写"静"。从这些诗句还能看出,王维诗歌中"静"时常都伴随着"闲"出现。王维诗歌中的"静",并不应是没有声音的安静,而是自然环境中的幽深孤寂的超然之感,因为自然山水远离城市的喧嚣,它的静谧是孤寂、幽远,给人留下超然的境界美感。大自然中"静"的审美体验,正暗合了王维内心的追求理念。因而在《酬张少府》中就道"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可见在内心层面上,他也是喜好"静"。而"闲静"的意境之美,不仅表现出自然超然,而且也衬出他内心喜静。
王维的诗有很多"空"字,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在不同的诗中有不同的意境,它是王维心境的反应,也是他洁净情怀的凸显。同时也构筑王维超脱而澄澈的心境。契合禅道的"空、静、冷、寂、圆融"等。
因此我最喜欢里面的“夜静春山空”,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夜晚静悄悄得,一点声音得都没有,整座春山仿佛都是空的,或者说整座春山静得好像不存在似的,颇有虚实相生的感觉。这句让我想起一个词语“虚室生白” ,这出自《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使空虚;室:指心;白:指道。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对老庄学派不了解的人也许很难理解这段话的涵义。这句话变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虚室生白”,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出来。
“吉祥止止”,意思是喜庆好事不断出现。
人的心如果像空房子一样,清除了杂物和垃圾,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那么心中就会充满阳光,结果当然是一派吉祥,好事连连,诸事顺遂。
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这就是“虚室生白”,换一种说法,就是“留白”,留出一些空间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如果自己的身心被繁琐的事情塞得满满当当的,也写不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毫无疑问,王维做到了。王维不但是身心俱行,而且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王维的文人画也是一绝,因此“留白”的另一个说法,指绘画中的一种技法,在构图时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在于求其空灵,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林语堂也曾表示“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另外钱钟书曾评价王维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看得出来,钱老很欣赏王维,与此同时他还精通音律,刻印,的确是个难得的全才。
说到这里,也是巧的很,王维除了诗文并茂,因为参禅悟道,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他的宗教倾向和佛教意味,王维的“诗佛”称号确实是古今独一份,我不敢妄言王维他是不是最喜欢“夜静春山空”这句,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所喜欢的,我所涉猎的,我所了解的,和王维也是殊途同归,这和上面提到的虚室生白,留白,皆有关联。
我之前其实对王维并不是很了解,直到现在才知道王维,是个不输李白的谪仙,要我说,李白要是那晃晃明月,照耀人世千百年,光辉不尽,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王维便是那漫山遍野的川泽流萤,三五盈盈,生生不息游弋人间。
顺便扩一下,“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都诞生于2月28日,而且李白、王维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公元701年2月28日出生)。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被称为“诗仙”。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誉为“诗佛”。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接下来,且听我说,王维的故事。
一:少年清朗
公元701年,正月初三(2月28日),甘肃有佛迹显现,武则天传命,改元大足。这一年,佛迹不只出现在了甘肃。山西,出现了第二个佛迹,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取名,王维,字摩诘。取佛家《维摩诘经》之意。摩诘为净名,无垢尘,也就是洁静没有污染的意思。王维的母亲是虔城的佛教徒,当时给他取名的时候正是植入佛的因缘因果。这冥冥之中却早已注定,王维的诗受佛教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说是"俯首即拾,触目菩提。",后世给予有"诗佛"之称。
十五岁那年,他走出了家门,少年王维第一次踏进了长安。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十七岁,他写出了震动京畿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十岁,名声已显的王维,准备参加人生中的第一次科考。科考来得快,去得也快。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王维第一次科考就落第了。这个时候,有一个朋友告诉他,其实科举有个规矩,叫行卷。不仅看实力,还要靠关系。他的这个朋友叫李范,被封岐王。他的贵人,是玉真公主,皇帝的妹妹。王维一曲《郁轮袍》也是不负众望,直接把玉真公主听得如痴如醉。
721年,王维二十一岁,金榜题名,大魁天下。被封太乐丞,掌宫廷礼乐。少年得志的王维,感觉人生已经走到了巅峰,几乎没有人能在21岁这个年纪就状元及第。可殊不知,站得越高,风越大,摔得就越痛。21岁还没过完,王维就因为舞"黄狮子"犯了皇上的忌而被贬。从顶峰到低谷,不过眨眼之间。
他不在乎了,贬就贬了,这官,不做也罢!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现在不想做官,以后,他会求着别人要做官。
二:中年落魄
727年,王维二十七岁,中年落魄。马上要而立之年的这个男人,因为家庭苦苦烦恼着。他从出生就没因为钱发过愁,当世五大家族的公子,什么时候因为钱犯过难?可如今,父亲去世,家境中落,小妹眼看要长大了,兄弟结婚还没着落,母亲到现在还在纺织补贴家用,自己的那点死工资,真的少得可怜。
看着身边的妻子,回忆种种,但终究敌不过柴米油盐。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731年。王维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回京做官。但就在这时,他的妻子,青梅竹马,三十一岁,整整陪伴他三十一年,溘然长逝。王维不像元稹,他没有写过一句悼亡诗,也没有说过一句伤心话。也许说了,后人不知,也许不曾诉说,可能行动,永远比任何情话都好听。
妻子走后第二年,终于,来了一个机会。与王维亦师亦友的张九龄出任丞相。王维马上写了一首《上张令公》给他说:当从大夫后,何惜隶人馀。意思是说:如果您给我个官做,给您做什么,我都愿意。随后,他又写了一首《献始兴公》说: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当王维写下了这两句诗的时候,我知道当年那个"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翩翩少年,那个一曲《郁轮袍》唱绝京城的世家公子,已经死了。
家庭的重担,生活的艰辛,妻子的死去,让他对做官无比渴求。他忘掉了自己的理想,抛开了自己的追求。只是单纯的为了这个家,为了生活,把高昂的头,低到了地上。
男儿郎顺境之时,快活站着时,膝下岂止千金万两,可当一个成年男人跪下,膝下不是黄金,是心酸,是苦楚,是艰辛,甚至是绝望。
当王维说出那样的事情,难免替他心疼。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我当初放出豪言,我毕业了要去大理,去非洲支教,去云南,打死都不去北上广深,结果大四还没毕业就一个人来了上海,当初上教学法课程,上微格教学课程,心底暗下决心:以后不做老师,结果实习是老师,第一份工作也是老师,现在依旧还是老师……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
三:晚年明悟
当年的那个单纯的少年,已经不在了。现在的王维,经过生活的洗礼,现实的冲刷,终于,认清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做官,功名,都去死吧。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写好他的诗文,画好他的画卷,陪年迈的母亲,诵一诵佛经。
现在的老年王维,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闲步。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走了,王维还在。
李林甫被迫下台了,王维还在。
安禄山造反了,王维还在。
肃宗平乱回朝了,王维依旧在。
当他不对功名,做官抱有期望与追求了。反而地位节节攀升,到了尚书右丞这个位置。但无论是尚书右丞,还是右拾遗,对此刻的王维来说,都是一样的。
他在京城远郊买了一处山庄,叫辋川。
《旧唐书》里说他在辋川山庄里: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我想,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每天弹琴,写诗,作画,跟友人唱和。我想这个时候,也许他才是真正的王维,才是真正的摩诘。
最后回顾王维的一生,有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
十五岁,少年心气,一举成名。
十七岁,才情诗气,震动京师。
二十一岁,科举落榜
二十七岁,仕途落魄
三十一岁,丧至爱,妻子离世。
四十一岁,丧至友,孟浩然离世。
五十一岁,丧至亲,母亲离世。
自此,王维四大皆空。只剩下辋川的山水,案子上的笔墨,桌角的一卷佛经,和墙上的一张琴。
"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公元761年,在母亲离世的十年后,六十一岁王维,悄然离世。
总结:
王维的诗风格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为主,这也和他的信仰分不开联系,王维吃斋念佛,淡泊名利,他的诗中更蕴含着深深的禅意。王维的作品中山水和田园类尤其著名,这也和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风光的喜爱密切相关。这些诗大多自然平淡而动静结合,在文字中更有层层画面跃然纸上。参禅的王维也有不少超然脱俗的文字,这不仅仅是作品和文字上的升华也是王维本身心境和修养的提升。可世上只有一个王维,我也不敢说非常了解他,但是总有一些自己的影子,那么你呢?你看到了什么?
无论先前的职场生
涯如何,王维去世之前确实像高僧。他一直到死都在做官,但他在竭力逃避现实,内心始终保持一方净土。有唐一代,诗、书、画、乐俱可称为“大家”者,仅王维也。唐代宗赞其为“天下文宗”,后世尊其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论;明代董其昌推其为中国绘画的“南宗始祖”;而王维的音乐造诣更是了得,擅弹琵琶、会作曲,所写的诗被乐人竞相传唱,他是唐代的庄奴、黄霑、林夕、方文山……
其实王维用了半辈子,才真正读懂了自己。他没有选择李白的傲气一世,也不像杜甫的忧国忧民,他这前半辈子在做官的路上,后半辈子在做官,但难得的是前后做官d饿心态,尤其是老年为官数十年的心态,难能可贵,如陈贻焮先生所说,“他采取了圆通混世的人生态度,半官半隐地生活起来了,以此在朝不保夕的官场中,从小苦修炼成诗佛。”
他在看遍了官场的荣辱沉浮,尝尽了生活的苦辣酸辛之后,幡然醒悟。功名不应该是他的毕生追求。诗画音乐,佛经浸润,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其实我们都一样。是不是曾经有人跟你说:你最不了解的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是对的,人可能半辈子,都在被安排好的生活中度过,小学,大学,工作,乃至退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这句话又是非常错误的。你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不知道,那你每天是怎么生活的?就像努力要有效,这是一个道理。没有目标的努力,都是白忙,没有追求的生活,也是白活。
其实这个问题落地,意思就是,无论经过多少摸爬滚打,不管有过多少坎坷磕绊,每当夜里闭上眼睛,你问问自己,今天到底想要什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结果吗?我明天想要什么?如果你能毫不犹豫明确的回答出来,那么我想,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包括我自己,也有迷茫的时候,人生路虽然很长,但不能总是迷茫。
真正读懂自己,才能真正做好自己,这是一场修行,从每个人出生开始,直到呼吸停止那一刻,每个人都逃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