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小卖部

我住的小村子不大,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以T字型排布,村子虽然不大,但是人们日常需求旺盛,90年代,大多数人的代步工具仍然是自行车,有时候着急用的物品,还要骑自行车来回1个小时候左右,因此村里的“十二爷”便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方便人们采购,还能赚点小利。


“十二爷”的家住在村里一个池塘的后面,村里人都叫这个池塘为“涝处”。因为池塘算得上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有外村的人来村里问路,村里人就说你往西走,看见那个“涝处”,就在“涝处”的哪边。十二爷的商店就是这么被人记住的,因为就在“涝处”后面。


听家里人说,那个“涝处”曾经在他们那个年代几乎承包了全村人的脏衣服,因此每天去那里洗衣服的人络绎不绝,女人们边拿皂角搓衣服,一边在那里大声聊自家男人,孩子,挤眉弄眼再话里有话的抱怨几句婆婆,男人们拿着自家孩子尿了、拉了的尿布也蹲在池塘边洗,也时不时插几句话。那个时候,“涝处”算得上村里人汇集的焦点,与此毗邻的十二爷的小卖部也算是因此获益颇多。


从我有记忆开始,十二爷家就开着小卖部,村里所有人买东西都会去他家里。推开两扇木门,走过一条很长的院子,再过一道木门,屋里的光线骤然暗了起来,然后走进右侧的那个门里,里面有些架子,架子上有很多物品,油盐酱醋,还有小孩的小零食,泡泡糖、奶糖等。小时候去十二爷那边买东西的时候比较少,因为村里的孩子几乎都是没有零花钱,去也是大人让帮忙买点生活用品。我每次都是忐忑又好奇的推开门,在院子里就开始喊“十二爷”“十二爷”,以示买东西来了,然后就看“十二爷”出来,问买啥,然后带着我去那个琳琅满目的屋子挑选,找钱。


“十二爷”的衣服在我的印象里不是黑色就是蓝色,戴个有帽檐的蓝色的帽子,有时候见他骑着三轮车出来,不知道要去干啥。至于为什么叫他“十二爷”,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常常想着他是老十二?但是他真的有那么多兄弟吗?我不得而知,小时候似乎也没因此好奇问过爸妈。


夏天碾麦子的时候,是我们几个去十二爷商店最频繁的时刻。收完麦子,家里都会把麦子全拉到“场”里,这个“场”就是一个专门为碾麦子创造出来的地方,把地面压的平整光滑,地里割回来的麦子平铺在上面先暴晒几天,然后找个好天气,开上三轮或四轮的拖拉机,带着“碌处”满麦子上跑,还要时不时停下来翻面,等到麦粒从麦穗上掉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停下来等着收掉上面的麦咭杆。一般这个时候是正晌午的时刻,太阳辣的睁不开眼睛,弄麦子的时候麦芒扎到皮肤里又热又刺,嘴里也渴得厉害,喝再多水都不管用。这时候,家里的大人都会给我们几个兄妹一些钱,让去十二爷的商店里买汽水。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一众兄弟姐妹开心得飞奔过去,买了十几瓶汽水,十二爷给一个棍子,拿个兜装进去然后挂在长棍子上,堂兄们便抬着汽水到场边上的阴凉处。大人们也都过来用牙把汽水的盖子打开,互相谦让,最终我们几个也会被允许喝起来,一口下肚,冰凉的汽水顺着口里到了胃里,人立马清爽起来,渴算是解了,打个嗝,汽水的冲劲顺着鼻子喷出来,自己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夏天的时候,十二爷也会看天气进些冰棍和雪糕,撕开外面那层薄纸我们一口口嘬着冰棍和雪糕外面那层,开心得不得了,这或许是炎夏给予我们的礼物。


十二爷的独家小卖部在村里开了很久,因为村里大多数人的心思都在种地上,开小卖部对于人们来说不太像正业,加之进货要提前支付,所以很多人也不愿意担卖不出货的风险。从2000年开始,人们手里的钱慢慢多起来,村里陆续开了好几家小卖部,但也都是差不多持续一两年就不做了,因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渐渐开始变成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拖拉机、再到轿车,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更大的超市了,村里小卖部的优势渐渐没了,也没人做了。


前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看到有三四家大型超市,和城里的无异,里面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门口免费的大白菜排起了长队。我想,或许村里的小卖部已经告别了历史的舞台了,如果有一天它重新出现,那么一定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变革式的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村里的小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