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八篇“秦伯篇”,本篇记录了对尧、舜、禹的直面赞美。
在上文品读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是“述而篇”的最后两章。谈到了君子和小人的性格和孔子的性格。
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心胸宽阔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君子在做事时,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或做不好,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再不然就是先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会先去纠结谁对谁错。。
而小人则不同,小人容易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只要事情做不成功,就先去怪罪别人,把错误都归根于别人身上,归根于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所以小人每天都会很沉重,焦躁不安,动不动就会在别人面前爆发愤怒,矛盾特别多。
君子与小人,就在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
君子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宽容的心态;小人则总是忧愁不按,责备于人事物,从而导致越来越痛苦。
接下来将进入《论语》的第八篇“秦伯篇”。
“秦伯篇”共二十一章,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记录孔子对尧、舜、禹等古代圣君的赞美,二是记录了五章曾参的言论。
其他记述的孔子言谈则泛及礼乐、治政、学习、品格等内容。
孔子一再称颂古代圣君,实质上是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期待,古圣贤的道德表现。正反衬出当今统治者的严重不足。
孔子一向认为,居于当政的地位,自然有别于被统治的普通百姓,他理应具备相应的品性,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高度负责地把握政事,那么普通百姓只要执行即可,百姓是不需要也不应该议政干政的。
关于曾参,因《论语》中只有他和有若基本上都以“子”尊称,故有人以为《论语》出于曾参、有若的弟子所记。
后《孟子》对曾参事迹有较多记载,宋、明儒者遂有曾参、子思、孟子为儒学正传的说法,不过此说并无有力的证据。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曾参后来授徒讲学,对儒学的传扬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在后面会对曾参的言论进行详细解读。
进入“秦伯篇”的第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也可作“太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三:多次的意思。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多次辞让王位,老百姓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周朝的祖先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
传说古公预见到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就想打破长子继位的惯例把君位通过季历传给姬昌。
作为长子的泰伯为实现父亲的愿望,便与二弟仲雍一起出走到荆蛮之地,自号为勾吴,立为吴泰伯,成为后来吴国的始祖。
周太王死后,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传给了姬昌,姬昌便是周文王。
他继位后增强了周的国势,他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泰伯作为长子,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离家出走放弃王位,所以孔子称赞他品德极其高尚。
在这章里,最重要的点就是“让”,泰伯礼让的品德,得到了孔子的赞誉。
在孔子看来“礼”的核心就是让,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退让和给予,懂得去成全他人。
而动物不会,动物的本能就是争斗,谁争得赢,谁吃的肉就多,这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条件。
而作为更高级的人类,不需要靠暴力来获得生存的条件,人类有了更高级的交流共存方式,就是相互礼让,互相帮助。
所以懂得“让”,是一个很高的品德修养。
两大福利:
福利一,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