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反思河南暴雨汛情的五问五答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出现持续性降水天气,多地出现大暴雨乃至特大暴雨,以下信息根据央视新闻和中国气象局等新闻消息整合:河南全省观测站中有600余站降水超过250毫米,其中郑州6小时内降水382毫米,仅20日16时至17时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达“千年一遇”水平。当前暴雨所带来的洪灾已导致12人不幸罹难,经济损失暂未通报。

在暴雨和洪灾面前,互联网上有一种“理中客”的腔调开始走红:面对灾情,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我们的有关部门在事前为什么没有预警通报?我们的政府为什么没有及时疏散?河南的城市防汛设施为什么如此差?是什么导致了大型天灾频发?为什么还没有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追责?

诸如此类的指责借着反思的名义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并受到相当网友追捧,不禁让人有些瞠目结舌,我想当前天灾尚未结束(中国气象局新闻称本次河南强降水将持续到21日夜间,郑州有暴雨、局地大暴雨。),首要工作应当是救灾,反思固然重要,只是现在不当其时。何况有些人借着“反思”名义只是为了输出自己情绪呢?

河南真的是因为自己工作差所以致使本次天灾变成人祸的吗?

一问:

我们的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提前预警?

一答:

我们的有关部门早已事先进行了预警。根据中国气象局相关新闻:

中国气象局16日19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自17日早晨以来共发布暴雨黄色预警10期、橙色预警3期。河南省气象局16日10时启动暴雨Ⅳ级应急响应,16日20时升级为Ⅲ级,20日6时升级为Ⅱ级,21日2时58分再度升级为Ⅰ级。中国气象局16日向相关部门报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随后滚动发布6期决策气象服务材料。

河南省气象局15日报送的《重要天气报告》指出“17到19日我省北部中东部有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需加强防范”,之后滚动发布《重要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快报》等决策服务材料,开展联合会商8次,并联合水利厅、自然资源厅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并对省防汛办、省应急厅、省地质环境总站开展了叫应服务,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均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送达本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17日以来,河南省气象部门发布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暴雨红色预警信息162条;郑州自19日夜间起发布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共11条,短信接收总人次达1.2亿,向2.25万名应急责任人发送预警54万条。

二问:

当地政府为什么没有提前疏散?为什么不能像青岛一样提前转移?

二答:

疏散全部人员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只能疏散危险地区群众,而这也是必备措施之一,青岛2020年8月的暴雨前提出的也是“果断决断提前转移危险区域人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没有说疏散所有人。而7月11日河南省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主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中已经明确强调要“扎实做好预警预报、安全防范、防汛救灾等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月16日,河南省防汛指挥部发布指挥长令(〔2021〕1号令)中再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严格执行战时工作机制,牢牢扛起防汛救灾的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提前预置抢险力量,备齐物资装备,做好抢险救援准备。遇有险情,要快速组织抢险救援,迅速转移受威胁群众,妥善安置转移避险群众,坚决杜绝群死群伤事件。”

关于预案准备,在2020年12月31日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处就在官网上公示了《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 关于印发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的通知》(http://yjglt.henan.gov.cn/2020/12-31/2071112.html),

而河南的各地政府也早就开始部署了,比如焦作: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能够预测天气,我们可以监测云团动向,但具体的降水量很难精准预估。哪怕是降水概率,我们的预测水平也并没有十分精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就指出我国在局部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高于80%,“天气预报达到‘十报九准’甚至‘十报十准’,目前来说不大可能”。  

三问:

郑州乃至河南的城市防涝工作为什么这么差?

三答:

实际上并不是郑州乃至河南的城市防涝工作差,而是因为本次降水量太大所导致的。

一是雨势暴:郑州气象局指出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央视新闻指出郑州20日凌晨2点至21日凌晨2点降雨量为622.7毫米,早就超过1975年8月5日河南林州1小时降雨量198.5毫米的记录。

二是雨量大,很多新闻说按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计算相当于将317个西湖倒进了郑州(https://new.qq.com/rain/a/20210721A03GC100),但实际上按国家气象局披露的17日8时至21日6时,郑州市平均降水量452.6毫米(http://news.sina.com.cn/c/2021-07-21/doc-ikqciyzk6722170.shtml),以郑州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进行计算,大约是有232.5个西湖倒进了郑州。在此,我也搞不清过程降雨量和平均降水量的区别,就按较低值来看,按202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披露的“2020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12立方米”计算,本次降雨量足够郑州1260万人用8个月的了,要知道这里的综合用水量还包括工业用水,不管哪座城市,都挡不住这么大的雨。

三是经验不够充分。历史上河南旱灾多于涝灾,上世纪从1942年的大饥荒起算,河南在抗旱上有着丰富经验,对防洪虽说也算有如“758特大暴雨”经验,但对这种特大暴雨的经验总体来说还是少的,虽说本次早在7月13日河南省就开始部署全省防汛工作紧急视频会议,要求“采取战时工作机制确保安全度汛”,但毕竟上一次这种特大暴雨量级的“758特大暴雨”还是46年前的事了。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郑州交出一份完美答卷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758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导致了超过2.6万人死亡,而本次降水远超过758特大暴雨,罹难的12人在地铁遇难,我们已经避免了相当多的伤亡了,只是这一进步尚未达到我们大家的期望而已。

四问:

是什么导致了大型天灾频发?难道不该反省吗?

四答:

个别提问者提出这种所谓“反思”,随即抛出自己观点“是因为我们对自然的破坏”,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根据新华社2018年报道“同2013年相比,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曾经深入“霾伏”的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更是下降了39.6%。而北京,PM2.5平均浓度从每立方米89.5微克降至58微克”,蓝天白云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东西,的的确确相较之前在增多。

此外,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2.96%。中国森林面积仅有世界森林面积的3%,但人工林面积却居世界第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北防护林,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塞罕坝林场的感人事迹便是三北防护林成千上万感人事迹中较为出名的一个。

诚然,因为人类的一些行为引起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极端气候在全球各地也都有发生:从澳大利亚的山火到美国的飓风,从加拿大的持续高温到我国的近年多次强降雨,极端气候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对此,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旨在改善地球环境,减少极端气候。要知道,我国人均碳排放还未到美国的一半,却承担了比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更短的时间,这难道不是我国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罔顾我们长期以来的艰辛努力和外国的更为恶劣做法,单挑中国的问题来进行所谓反思,是跪久了还是别有用心?

五问:

为什么还不对有些责任人进行追责?

五答:

当前暴雨还在继续,即使暴雨会在22日以后平息,洪水内涝所带来的如疫情等衍生灾害也是当务之急。可不可以追责?当然可以!但有句老话说“使功不如使过”,尽管我不知道有哪些责任人要被追责,但他们本人肯定心里有数,与其浪费救援时间成立专家调查组调查失职渎职相应情形,不如让他们保持着将功折罪的心态继续把事情做下去。追责带来的就是换人,换人后又要磨合,不如放到最后再说。

急什么,该追责的他也跑不掉。对组织的这点信心还是要有的!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有些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欺上瞒下,如果真有人这么做,肯定是立即从重从快处理,没有二话,否则何以对得起辛辛苦苦工作的志愿者、民警、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群众呢?

需要强调的是,我从未说过反思不对,而是要选好反思的时机和内容。当下要做的,绝不是轻飘飘的一句反思,而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地援助郑州乃至河南的同胞,等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再是当前阶段的突出矛盾的时候,再去反思应该反思的东西,而非站在岸上对溺水者指指点点“谁让你游泳不好还在河边走?你怎么就不反思反思呢!”。我想经过本次事件,不仅是河南,全国各地对防范极端特大暴雨也会多一个全新的认识。

多难兴邦,河南加油,中国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目前反思河南暴雨汛情的五问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