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来的夜,星光浸染着泪光。冬至已至,而你尚在远方。
思念的交响,从低徊走向高亢。冬至已至,而你尚在异乡。
道德经言曰,至阴柔者至阳刚。冬至已至,大地涌动岩浆。
坚挺的时刻,伟大而朝气蓬勃。冬至已至,天空微露曙光。
自然有律令,秋敛丰足而冬藏。冬至已至,归客一路风霜。
漂泊的旅行,山一程又水一程。冬至已至,而你去往何方?
凛冽的寒意,怎能将归心阻挡?冬至已至,响箭已在弦上。
归来吧游子,沐浴着正午阳光。冬至已至,今夜黄酒已烫。
驿站马蹄声,踏碎了黄昏夕阳。冬至已至,归人已近故乡。
近乡情更怯,风尘仆仆素衣装。冬至已至,试将门扉叩响。
那一夜风雪,黄酒浓郁饺子香。冬至已至,围坐畅叙过往。
挺拔的汉子,露出结实的胸膛。冬至已至,驭凤骖鹤飞翔。
近日新冠疫情形势严峻,时节律令却悄然而至。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气,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冬节”“贺冬”“小年”等。
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而在我国北方,每逢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所以谚语有云:“农历十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大家一定想知道: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有吃粽子的习俗,而到了冬至这一天,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张仲景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渐渐的,饺子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节日饭。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包饺子时,人们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和糖果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方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则疫情在古城尚有蔓延之势,但是宅在家里包饺子做美食,多吃饺子多喝汤,增强抵抗力,也不失为一种抗疫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