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毒士”标签背后的为人之道

贾诩字文和,稍微熟悉三国的人说起他总会想起他“毒士”的绰号,以及“文和乱武”煽动李傕郭汜叛乱,攻陷长安,再次导致天下动荡的元凶。而这样一个无所不为的“毒士”,最后却官至太尉,以七十七岁高龄善终,实在是令人啧啧称奇。陈寿在《三国志》中把魏国开国元勋荀彧、荀攸、贾诩并列合传,更可见其地位之高。这不,南朝的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看不过去了,评论说: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馀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意思是说,给功臣作传,要分好类啊。

如张良是有青云之志的高洁之士,哪里是陈平这种人比得了的。然而汉朝的重要谋臣就他们两个,所以前朝的史书把他们俩合传也算合理。可是魏国像贾诩这种人就海了去了,不把贾诩和程昱、郭嘉等人合传,反而和二荀并列,贾诩的为人和二荀相比较那就如同蜡烛和月光一般,天差地远。他配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贾诩凭什么有资格和二荀同传。贾诩是凉州武威人,在东汉时期属于边远地区,他又非出身于豪门贵族,相比出身于颍川荀氏的二荀,离政治中心是十万八千里。别说问鼎三公,能在乱世中保全一条性命就已是不易了。一次在回乡途中,贾诩和同伴数十人被叛乱的氐族抓获,难逃一死。

贾诩大吼一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他所说的段公是当时有“凉州三明”之称的段颎,段颎一生百余战,平定羌族叛乱,在凉州那是威名赫赫,众人果然不敢加害,反而对贾诩好好巴结,把他送走了。贾诩凭着随机应变捡了一条命,大概也在心里暗暗建立起来一道准则:什么道德信义,乱世之中,保住自己的性命最重要。之后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当差,董卓在长安被吕布所杀,牛辅脱离军队孤身逃跑,结果被手下刺杀。西凉军群龙无首,剩下的李傕、郭汜等军官纷纷准备逃亡。

此时的贾诩站了出来,劝告李傕郭汜等人说:“你们丢弃军队孤身逃亡,那么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获。不如带着兵马打着为董公报仇的旗号攻打长安,如果成功了,那么奉国家以争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跑也不迟嘛?”“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在贾诩的怂恿之下,怀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态,李郭二人带着骁勇的西凉军一举攻下长安,王允自杀,吕布带领败兵逃走。李郭二人劫持汉帝后,大权在握,很感激贾诩,要以此功给贾诩封侯,还要请贾诩担任尚书仆射的高官。

贾诩可不敢担上这个祸乱汉室的骂名,全部都推辞掉了。手握着天子和百官这样的大牌,李傕郭汜两人一个劫持天子,一个绑架公卿,互相看不顺眼,相干掉对方。贾诩只好居中调节两人的矛盾,并暗中保护皇帝和公卿。可看两人实在是不成器,贾诩就找个机会跑到了老乡段煨的手下。段煨生性多疑,对贾诩的到来是又敬又怕。贾诩自然看出来了,恰逢张绣缺乏谋士,派人来请贾诩,贾诩就到来张绣麾下,段煨也放下心来,厚待贾诩的家人,而张绣对贾诩尊敬有加、言听计从。在贾诩的指导下,张绣给曹操上了生动的一课,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爱将典韦均为保护他而战死。

官渡之战,贾诩敏锐地注意到曹操虽然力量弱于袁绍,但终究能战胜袁绍,而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同时很好地把握了曹操志在天下的心态。张绣和他有杀子之仇,他都能容忍,那么求贤若渴、不计前嫌的名声也就能传遍天下了。果然,张绣归顺后,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如果说之前的贾诩的种种谋划主要是为了保全自身以及求取进身之阶,那么到了曹操麾下之后,贾诩对时局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悲天悯人的胸怀就得到了更深刻地体现。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谋士贾诩其人其事》

特约作者:李亚儒

你可能感兴趣的:(贾诩“毒士”标签背后的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