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社群大揭秘!你理智思考的样子真好看!

知乎上一则提问:“2018校招,你经历了什么?”,瞬间点燃网上舆论;

相对于描述校招残酷经历本身,其实我更在意舆论背后的受益者是谁

这是赤裸裸的营销:贩卖焦虑!

查遍了全网,没有人讨论过求职社群

今天本文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来讨论

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随着舆论的升温,逐渐又产生了新的产业(投机者介入市场)

求职社群!

某求职社群


社群是一个比较新的定义,随着微信的不断迭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微信社群运营

社群原指各类自发组成,具有相同目标/兴趣的人群,互相探讨所形成的群体

现求职社群发展为,有针对性吸引特定人群,利用特定人群的焦虑,迅速聚集一批人,以商业为目管理运营的社群

正常的社群应是基于兴趣、爱好导向,互相帮助,社群寿命长

异常的社群是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一些社交骚扰手段(如拼多多的转发拼团,求职社群的转发进群),达成迅速扩张的效果

针对各种求职社群的乱象,我们可以归纳他们的商业模式:

step1:发现商机(应届大学生求职的迷茫与焦虑),发酵舆论(贩卖焦虑),低质产品介入市场(包装营销至上,打造高大上社群形象)【为什么说是低质产品呢?因为准入门槛低,社群行业没有设立具体的规章加以限制,大量社群涌入】

step2:建立社群(注册公众号),画大饼(简历模板、求职干货、免费课程、职业规划、技能干货、内推名额、大咖授课、求职导师、行业报告等等),导师身份制作(某企业高管、资深HR)、社群裂变(各种转发进群,达成裂变效果)

step3:扒数据

1.【所谓实习汇总】通过收集各类求职平台/企业招聘官网寻找各企业在招岗位,制作成excel或直接盗取其它社群汇总的信息

2.【所谓内推名额】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企业招聘邮箱或猜(如hr@企业简称.com),死皮赖脸凑上去(发邮件):我们是xx社群,看到你们在招xx岗位,现收集了几份简历(删除了简历上的联系方式)如果觉得合适请加微信联系(建立联系)

3.【所谓技能干货】就是直接盗取全网广为流传的:精美ppt模板,ps教程,ae教程,ai教程等等,打包存在网盘,给链接下载

4.【所谓免费课程】扒出一些慕课网课视频

5.【所谓内部行业报告】就是各大咨询平台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如领英中国会发布各个职业的行业报告,如领英HR2019年行业报告等)

step4:变现能力

1.设置vip服务(所谓包拿offer、精品内推、一对一求职导师规划)

2.设置收费项目(精品课程、大咖直播授课)

3.连号带社群转卖

4.广告盈利

看起来很美好,再不济也能免费拿到一些需要时间收集的资讯和课程,还有内推名额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第一,对于社群来说人数就是价值(直接价值与潜在价值)

第二,洗脑战略,“求职规划师”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内会一直在发送一些经过夸大的引起焦虑的消息(如“今年是校招最难的一届”“非常优秀但是0offer)等)同时还会发送一些“成果”(恭喜学员斩获xx公司offer),此消彼长之下越来越多人会去关注高昂的付费课程(日积月累会被植入为了自己未来投资一千块是很值得的概念),还有一些社群会有“大咖”在群内答疑解惑【也就是用户转化率的问题】

对于社群所有人来说:成本很低,回报很大

对于用户来说:羊毛党永不亏?(其实早在入群的时候,转发入群的门槛就已经消费了自己的人脉价值)

1.实习汇总:是把全国全部行业全部企业所有在招官网做成一个文档

看起来实习的汇总很有价值,可是每个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多符合自己规划的行业也不多;使用招聘平台(如拉勾、boss直聘、实习僧、前程无忧、猎聘等)完全可以找到自己所有想要的岗位,也能直接投递!

完全不需要在那么多的表单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岗位,变相加大了用户的使用成本!(而且企业若有在招岗位,一定会第一时间发布到上述求职平台,高级岗位除外)

2.内推名额:首先企业是希望有更多的简历,但从各个外部渠道(求职社群的内推是属于外部渠道!)来源的简历除来源渠道之外,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面试直通卡、绿色通道除外)

简单来说,求职社群的“内推”大多不是真正的内推,依旧是需要经过简历筛选,和自己去求职平台投递效果几乎一样!

同时企业中真正的内推也不会给候选人带来非常大的优势!(高管内推除外)

3.简历模板:简历是需要模板的,但是模板没有优劣之分!

简历撰写需要遵循SMART原则,每一个内容都要精简而量化,排除不必要的内容,只留下与应聘岗位相关的内容即可。

而求职社群的简历模板通常是纯文字的,其实是很不推荐的,大家是可以考虑使用在线简历制作网站去制作自己的简历,有些图片和色彩才是好的简历模板,完全是纯文字的简历其实是加大HR阅读的成本。

【简单来说,简历口诀是:字不宜多能量化就量化突出贡献(业绩,kpi),内容精确细致不模糊一两页为佳排版舒适联系方式全面

4.面试技巧:不提倡所谓的“面霸”和“面经”!

面试是两方相互沟通自己的诉求的桥梁,是匹配双方共同的目标,达成共识的机会。

面试是双向的选择!

面试的时候hr需要去了解你到底适不适合(或者是胜任)这个岗位(这是对双方都负责任的做法),所谓面经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只解决了表面问题而忽视问题本质(自身能力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果遇到面试非常套路的同学,经验丰富的HR在内心首先会画一个叉叉!

正确的面试姿势是酱紫的:(给予一个面试的逻辑思路,大家可以灵活修改消化成为自己的面试特点)

1.自我介绍:名字-学业-居住地-所掌握的技能(来源于何经历,简单提及,因为后续会详细询问)-为何选择这个岗位(阐述理由)-为何选择这个行业(阐述理由)-为何选择这家企业(突出了解程度)-为何你能够胜任这个岗位(阐述理由)【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

2.(行为描述面试法)结构化问题回答:你在这份经历中于何时、何地、扮演何种角色、产出何额外价值、有何成长【即遵循SMART原则,重点突出非常规性工作(即无需提到重复劳动,强调额外创造的价值)】

3.非结构化问题:所做最成功(印象最深刻/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考察的点:上限、预测做事风格、性格预测(如持之以恒)等】;

所遇最大困难(挫折)是什么,怎么去克服的?【考察的点;解决问题的方式、遇到问题之后的思路、抗压能力等】;

有没有一种习惯是一直坚持下来的?

等等等等(此类问题偏开放,无标准答案,请多思考HR想要知道你有哪些素质与性格)

4.群面(只有校招时可能遇见的情况):考察团队协作的能力(沟通配合时是否令人舒服),思考的方式和思路的连贯性(不一定要引领回答)

那会有小伙伴问了:“我现在很迷茫啊,那如果拒绝求职社群,那我该做什么呢?”

不要慌,现在从头梳理一遍!

step 1:你需要去了解一下每个行业的不同之处(即翻阅2018年的年度行业报告,在互联网上可寻找到)【tip:搜集资料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step 2:你需要确定你未来从业的行业(很重要!隔行如隔山,岗位相同的情况下也是区别很大的!)

【以互联网行业企业为例】


(中国2018百强互联网企业,注:出表单时ofo尚未暴毙)

step 3:确定岗位

每个人有着自己定岗的算法,如以岗位性质定岗的算法:岗位性质(如头部:PM、市场、销售;中部:运营、售后、客服;尾部:人力、财务、行政、法务)+兴趣+能力(专业+技能;其中专业越垂直细分,可选择性越小。技能越多,可选择范围越大)

step 4:确定目标企业

实习也好、转正也罢,目的都是去到你确定的目标企业(俗称dream offer)

目标企业的选择会受以下因素影响:行业+城市+结合岗位所定下的规划(如小明同学可选择的岗位有产品岗与后勤岗,若选择产品岗则于大厂无缘,若选择后勤如人力岗,则可以冲击大厂)+时事/风口

【其中大厂虽好,但是也不要忽略新兴的创业企业(今日头条-字节跳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018创业企业排行榜单)

【其中如果按照地域为主要筛选因素,以广东省互联网企业举例】


(2018年广东省互联网企业前六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上表中未统计今日头条等一些总部不在广东但有设立分公司在广东省的互联网企业

step 5: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包括简历的制作+技能的学习(对于岗位的理解)

【简历】简历是学生很看重的东西,简历的撰写要符合SMART原则;简历需针对岗位定制,删去与应聘岗位无关的内容,着重撰写与岗位有关的内容(简历中侧重在一份工作经历中创造的额外价值而非重复性劳动);切忌写的大宽泛(如统筹整个部门/项目、管理/负责整个项目等),应量化且详细(如运营公众号期间粉丝数量新增500人,达成50%的增长率,文章均阅读量达1000以上)

【技能学习】即根据岗位JD(岗位描述)中的一些相应的技能,进行强化学习(如PS、英语六级、数据监控、数据透视、Axure产品原型图、需求文档撰写等)

step 6:投递

切记投递平台上的在招岗位不一定“在招”,也可能是处在等待候选人入职阶段亦或者是已经入职但是尚未下线岗位!

为了尽量增加自己的胜算,我推荐使用如下投递方法:各大求职平台(如拉勾、boss直聘、实习僧、猎聘、前程无忧等)的岗位投递+上网查询该企业HR邮箱(一般为hr@企业缩写.com)写一封自荐信附上简历附件投递+各企业的招聘官网(如有)上投递

step 7:面试(上文中有提过,此处不展开)

注:如果收到电话邀约,已经约好时间,但是未收到面试邀请函的情况下,建议打电话询问/平台留言/直接查询公司地址按照约定时间过去,因为很有可能HR忘记发邮件了(真的会存在这种情况!)

step 8:offer阶段


最后,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求职社群能做的事情,我们完全是可以依靠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炼信息-输出结果)得到,而且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到更多,人是不断要思考才能进步的,不能让社群引领着你的思维前进,任何成功都是依靠内部驱动力完成的。


下一篇文章选题:《互联网寒冬?资本不青睐?冲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预告

预告!梳理整个寒冬前夕

你可能感兴趣的:(求职社群大揭秘!你理智思考的样子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