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一页书的价值,只存在于它被翻到的时候!

史蒂芬·柯维(1932-2012),美国著名博士,毕业于 哈佛大学,著名领导力大师,其思想成就与卡耐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齐名,被美国《 时代周刊》誉为“思想 巨匠”、“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影响 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本书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是个人获得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

柯维提出的以原则为中心的哲学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这本个性化的实用辅导告诉读者通过个人的练习能够将七个习惯化为内在的品质,无论他们是已经深谙这些原则还是刚刚有所接触。本书提供了个人和职场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发和教会人们保持公平、正直、诚实和尊严。这本书将帮助读者制定目标、改善人际关系并开辟一条使生活更具效能的道路。

人类面临的最普遍的几种挑战为例,来诠释两者的不同:

1.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饱受恐惧感的折磨。他们恐惧将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这种弱点,常常助长了一种倾向: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互相依赖和合作。面对这种问题,我们的文化通常会教导人们要独立、独立、再独立。“我要专注于‘我和我的’,我要工作,要好好工作,要通过工作获得真正的快乐。”独立是一种重要的,甚至带有决定性的价值观和成就观,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赖的社会中,最辉煌的成就要靠互赖和合作才能成就,远远不是个人能力可企及的。

2.“我现在就想得到”3.谴责和抱怨4.绝望无助5.缺乏人生平衡6.“我的定位在哪儿”7.渴望理解8.冲突和分歧9.个人的停滞不前

如何善用本书?

在正式讨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前,我想建议读者先建立两个新观念,这将使你阅读本书的收益大为增加。

首先,我建议各位不要对本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当然,你不妨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以了解全书梗概。不过我希望在你改进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本书能时时与你为伴。本书在编排方式上分成几个循序渐进的章节,便于读者随时参阅并付诸行动。即使你已对书中的原则观念得心应手,还是可以不时翻阅,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其次,我建议你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要能复述。在阅读过程中,应有心理准备,预计在48小时以内,与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我相信心态不同,阅读的成效就会两样。比方你知道将要在48小时内,向别人讲解本书提到的产出/产能平衡原则(P/PC Balance Principle),你的阅读成效定会有所不同。现在你就可以假定今天或明天,要趁记忆犹新之际,把本章最后一节的主旨告诉家人、朋友或同事。然后试着比较一下,感觉有何差别。我保证,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增强记忆、加深体会、扩大视野,而且会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运用本书所讲述的原则。同时,开诚布公地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可以改变形象,赢得友谊,甚至为你带来一群实践七个习惯的同伴

你将收获什么?

我要借用美国作家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的一段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倘若你已决定打开“改变之门”,接纳本书所阐扬的观念,那么我保证,你会得到以下的收获。首先你的成长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你将会认同,仅产出/产能平衡这一项原则,如果得到充分应用,就会使大多数个人和企业发生变化。前三个有关个人成功的习惯,可以大幅提高你的自信。你将更能认清自己的本质、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独特的才干与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就能产生自尊自重与自制力,并且内心平和。你会以内在的价值标准,而不是旁人的好恶或与别人比较的结果,来衡量自己。这时候,事情对错与别人是否发现无关。

你还会意外地发现,当你不再介意别人怎样看你时,反而会去关心别人对他们自身、他们所处环境以及与你关系的看法。你不再让别人影响情绪,反而更能接受改变,因为你发现有一些恒久不变的内在本质,可以作为支柱。

至于追求公众成功的三个习惯,能够帮助你重建以往恶化,甚至断绝了的人际关系。原本不错的交情则更为巩固。

习惯七可加强前面六个习惯,时时为你充电,达到真正的独立与成功的互赖。

不论你的现况如何,都请相信你与你的习惯是两码事,你有能力改变不良旧习,代之以意味着高效、幸福和互信的人际关系的新习惯。

我真心地希望你能打开自己的“改变之门”,在学习这些习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对自己要有耐心,因为自我成长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是人生中最大规模的投资。虽然这需要长时间下功夫,但是必定会有鼓舞人心的直接收益。诚如美国开国初期政治思想家佩因(Thomas Paine)所说: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


七个习惯的简要定义与架构图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主动积极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MIND)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的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即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利基,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 ),不以妥协为目标(1+1= ),也不仅止于合作(1+1=2),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1+1>2)。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对家庭而言,习惯七透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即是一例。

七个习惯是提高效能的习惯。真正的效能基于符合自然规律的永恒不变的原则七个习惯的基础: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是效能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你是否遵从,它都会存在。它是指引人生的灯塔,是效能的定义和模式。--引用《鹅与金蛋》的故事,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收获较大的几点;

1.如何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品德实质上是习惯的合成。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品德成功论提醒人们,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则的,没有正确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只有当人们学会并遵循这些原则,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品德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幸福。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记住,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有说服力

2.思维定式的力量?

思维定式(Paradigm)”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

它是一份地图,而非领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我们都知道地图不代表地域,只是对地域的某些方面进行说明。思维定式就是这样,它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态度与行为皆源自这种假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定式、地图或者假定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测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3.关注圈与影响圈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个关注圈,只不过他们的关注圈往往不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如果孩子肯听话……”“如果我学历更高……”“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应该说是我们给了外部环境控制自己的权力,这种“由外而内”求变的思维定式就是以外在环境改变作为个人改变的先决条件。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地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

4.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1905~1997,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译注)的感人事迹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上述疑问。弗兰克尔是一位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的决定论者。该学派认为一个人的幼年经历会造就他的品德和性格,进而决定他的一生。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译注)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圣雄甘地(Gandhi)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可见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听任这些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在感情上,这个说法一时很难让人接受,惯于怨天尤人者尤其如此,但只有真正接受了“我昨日的选择决定了今日的我”的观念,才可能说“我有权另做选择”。

5.勇于说“不”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急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6.一定要找到你的人生愿景和使命;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把自己的愿望想像成现实,就开启了让它实现的大门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这样看来,我们梦寐以求的名利、成就和财富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要的。若能先定目标,你的洞察力会大大改善。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葬礼上有人问死者的朋友:“他留下了多少遗产?”对方回答:“他什么也没带走。

请思考约瑟夫·爱迪(Joseph Addison)的话:当我面对伟大人物的墓地,妒忌之心荡然无存;当我阅读历代佳丽的碑文,贪婪的欲望顿然消失;当我在墓碑旁遇见泣不成声的父母,禁不住悲从中来;当我看到父母的坟墓,忍不住想到那些自己将追随的人的悲伤的空虚;当我看到王者与其废黜者的墓碑并肩而立,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再查看墓碑上的日期,发现有些就在昨日,有些却可追溯到600年前,于是又忍不住想到最后审判日那天,我们都将同时接受上帝的审判。

7.情感账户的六种主要的投资方式。

1.理解他人  2.注意小节  3.信守承诺 4.明确期望 5.正直诚信 6.勇于致歉 7.无条件的爱

8.一定要有双赢思维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利人利己(双赢)损人利己(赢/输),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

9.终身成长,不断更新自己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无知。其中有很多练习都要认真去完成加实践,知识才会变成我自己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