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发明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具。你打开工具说明书,按要求把小伙伴们召集到一起,宣读了使用工具的四大原则:自由思考,延迟批判,以量求质,结合改善。然后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头脑风暴基本理念是:要获得很好的点子,首先要获得很多的点子;要获得很多的点子,就要靠点子来激发点子。这种个体头脑之间风暴式的化学反应,带来了"1+1远远大于2"的可能性。
为什么头脑风暴法,能有这样的威力?连接是基础,激发是核心。个体大脑,是知识的子集。子集坐在一起,并不会自动拼成全集。只有遵守严谨流程的“头脑风暴",才能把子集“连接"成全集,然后通过引发联想、热情感染、唤起竞争、张扬欲望的氛围,“激发”新的创意。
“头脑风暴”的四点原则
第一,自由思考。
权力和威望,会影响自由思考。一旦有人的观点,被认为比另一些人的更有价值,有些大脑就会被关闭。
怎么办?圆桌讨论,不要打印头衔,不要座位主次。不要自谦地说:“我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有一个不一定行得通的想法”。
第二,延迟评判。
禁止批评,甚至禁止评论别人的想法。不要说:“这想法太离谱了!”、“这想法太陈旧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某某定律"。
批评,和评论,是扼杀更多想法的侩子手。
第三,以量求质。
刚开始大家的想法,就像刚打开热水龙头后的第一段冷水。前30个想法常常很容易,真正的创造力很多都出现在第50个想法之后。所以,整场头脑风暴要争取产生至少100个新想法。数量,在这里比质量更重要。
第四,结合改善。
从带着扫把坐上直升机扫雪,到用直升飞机螺旋桨扇雪,就是“结合改善”。这也是头脑风暴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群人分别独自苦思冥想,不具备的价值。
怎么做?讨论尽量要小范围(10-20人左右);任何时候只能有一个人发言;不可以交头接耳开小会;把前面的想法都贴在大白板上,激发更多新想法。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最早由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他研究发现,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不是表格的,而是放射性的:从一点出发,烟花式绽放。他提出了“放射性思维(Radiant Thinking)"的概念,和基于概念的思考工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大的作用,不是记录,是思考,是创造。
使用思维导图的三个建议
第一,先从目标开始。
用思维导图来思考,来创造时,首先要想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可能是:如何在3个月内提升业绩?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感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她爱上我?下一年我的时间应该怎么分配?等等。
找个足够大的白板,把目标写在正中间。这块白板要大到,你不会因为地方不够就想:这一点不重要,留些地方写重要的事吧。
第二,不被导图限制。
不要被层次限制。有任何的想法,立刻写在纸上,不必先把第一层MECE了,再想第二层。
不要被形式限制。图片、颜色、线条都不重要。追求美观,让别人看到后“哇”地一声赞叹,反而会让你忘了真正的重点。
不要被逻辑限制。有个想法表达不准确,或者挂错层次了,不重要。擦掉重写,或者重新关联,不必“落笔一定不能错”。
第三,善用各种工具。
东尼·博赞时代的思维导图,很多是在白纸上画的。但在今天,我不太建议你在白纸上画了,因为修改、保存都很困难。
试试专业的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比如Mind Manager等等
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思考工具。东尼认为,人的思维不是线性的,不是表格的,而是放射性的。为了能充分发挥创造力,从目标开始,逐级发散、相互独立、全面包含地发挥你的想法,最有可能展现原汁原味的创意。
5W2H法
5W2H,是英文中最常见的七个问题: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Where(在何处),When(在何时),Who(由谁做),How(怎么做),和How Much(要多少)的缩写。把这七个问题放在一起问,确实能帮你弥补思考问题的疏漏。
5W2H法的三种用法
第一,用5W2H法找到问题。
下属反应:前员工俱乐部最近不温不火。要搞明白这个问题,你可以试着拿起5W2H检查板:
What:前员工俱乐部的互动越来越少;
Where:减少的是微信群里的发言数量;
When:最近三周,尤其是最近一周;
Who:都不怎么发言了,尤其是以前最活跃的几个人;
How Much:500人的群,过去每天有1000条以上的发言,现在降到了几十条;
Why:这可能是因为群里水平高低不齐,话题价值不一,越来越多人疲累了。
这样,就把“前员工俱乐部最近不温不火”这个问题,具体化了。
第二,用5W2H法变革创新。
你站在思维导图前,面对中央的“前员工俱乐部”六个大字,开始用5W2H法,围绕七个问题层层展开。你甚至可以试着把这七个问题中的每一个,继续深入四个层次,寻找创新机会。
比如Why:做前员工俱乐部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层深入:因为要保持和前员工的联系;
第二层深入:为什么要保持和前员工的联系?因为希望前员工帮助推广产品,推荐员工,给新产品提意见;
第三层深入:有更合适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吗?也有。比如邀请其中一些真正有影响力、能力的,成为“荣誉顾问”;
第四层深入:为什么这么做更合适?因为避免了很多无效沟通。
于是,你在“前员工俱乐部”的基础上,设计了更有效的“荣誉顾问”计划。
第三,用5W2H法分配任务。
开会时,会议结束时一定要带着3W(Who do What by When)离开。这个3W,其实就是5W2H的一个子集。
5WHY法
什么是5WHY法?
5WHY法,字面的意思是:追问5个为什么。“追问5个为什么”作为一种思考工具,最早是由丰田公司的大野耐一提出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丰田汽车的质量为什么会这么好?”他说:“我碰到问题,至少要问5个为什么。”
这就是5WHY法:从问题出发,不断追问为什么,告别直接原因,路过间接原因,最终找到根本原因。
用好“5WHY法”需注意两点
第一、提出正确的问题。
员工说:“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这时,如果你追问的不是“为什么会超负荷?”,而是“为什么不用更好的保险丝?”那这个方向,就偏离了根本原因,走向了次要的采购流程。
提问题,要一直面对根本原因。
第二、区分原因和借口。
你问:“为什么会超负荷?”如果员工答:“是因为安排的工作量太大,机器都受不了,人就更受不了了”。如果你接着问:“为什么工作量这么大?”员工说:“因为车间主任真不是个好东西”。完了,这次讨论就会被情绪带走。要区分客观原因,和主观借口。
二维四象限
时间管理矩阵图,不把“轻重”和“缓急”这两个维度“对立”起来,而是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生成了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
这就是“二维四象限”法,把自己从“非此即彼”的二分法里解放出来,用两个“对立统一”的重要属性作为依据,画出四象限图,分别讨论情况,逐个解决问题。
到底从“用户获益”出发更重要,还是从“自身能力”出发更重要呢?我们把思路从“非此即彼”改为“对立统一”,画一个“二维四象限图”试试。
苹果公司的“软件布道师”格威·卡瓦萨奇还真画过这张图,他用“用户获益”做横轴,“自身能力”做纵轴,生成了四个象限。
自身能力很强,但是用户并不获益,这叫“冤大头型企业”;用户获得收益,但自身并没有能力因此盈利,这叫“平庸型企业”;自身能力不强,用户也不因此获益,这类企业是来打酱油的,叫“凑趣型企业”;只有用户获益,自身能力也很强的企业,才有真正的“商业模式”。
使用“二维四象限”法提升思考能力
比如,你想分析风险管理,可以从“可能性”和“损失”两个维度,生成“转嫁,规避,降低和自留”这四个象限。于是,我们就有了“风险管理模型”。
比如,你想分析对自我的认知,可以从“自己知不知道”和“别人知不知道”这两个维度,生成“公开的自我,秘密的自我,盲目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这四个象限。于是,我们就有了“乔韩窗口理论”
比如,你想分析企业的产品布局,可以从“相对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这两个维度,生成“现金牛,明星,问题,和瘦狗”这四个象限。于是,我们就有了“波士顿矩阵”。
“二维四象限”法,它几乎是整个西方管理学,经济学,甚至是哲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之一,无处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