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后现代咨询乱谈(04):构建与社会构建


我之所以对社会建构论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不能接受“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我看来,与其说“心理是对现实的反映”,不如说“现实是主观的实现”。



前边我们提到过,心理学的母亲是哲学。那么它的父亲是谁?一般认为是生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生理学尤其是神经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且决定着心理学家们的认知。

由于人脑和电脑的结合,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进展非常快,结果发现:人类根本无法知道所谓的外在客观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对这一世界的主观感受,因为人的大脑不像照相机那样直接摄取外在世界的图像,而是依据神经系统对经验模式的确认。因此,没有任何外在客观事件可以直接观察获得,而必须经过观察者大脑的筛选。这就是“建构”的大意。它让我们这些咨询师注意到,在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人的认知过程有多么重要,很自然地,我们即使不能颠覆,至少对现代心理咨询所自诩的客观观察和分析就不那么自信了。

后现代的重要理论基石是主观建构,而建构是主观建构思想的一个部分。另外一个部分叫社会建构,认为没有独立的单个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人的认识和理解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处境中与他人交往的结果,社会互动在产生人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来,建构思想只是将现代心理咨询打了一个趔趄,而社会建构则一下子将现代心理咨询击垮了。

当我第一次从建构的视角,来理解教科书上说的“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也叫光波”时,自然就想到了非适宜刺激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想到了自己所看到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根本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我大脑的主观构建。后来我给人家讲作为一种感觉的色彩(视觉)、声音(听觉),和作为知觉的上下左右(方位知觉),当我说出这些其实是心理现象,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当中时,对方的惊讶让我看到了当年自己的样子。

还有记忆:我们的记忆也是一种构建,而且是基于当下的构建,既谈不上准确,也谈不上客观。比如对我们小时候一起看过的一场电影,此时我们俩的记忆就完全不同;而且我们自己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所记起来的东西也非常不一样。

在咨询室内我听的最多的就是来访者所讲的创伤事件。说实在的,刚开始咨询时我对这样的创伤事件深信不疑,以为这就是导致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我会与其共情甚至献上一掬同情泪。但自从戴上构建这副后现代的眼镜后,我便看到所谓的创伤事件不过是来访者的记忆,是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而已。于是,我便开始关注求助者如何讲故事,为其讲故事所伴随的情绪动心,而不只是为那个构建的故事本身动容了。

至于社会构建对现代心理咨询的冲击有多大,有一位同行曾跟我说:“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建构论时,感觉到整个人都被碾压成齑粉了,我觉得不是心理学白学了、心理咨询白做了,就是整个人都白活了。”这种感受我能理解,因为我知道他现代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扎实。也曾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上后现代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咨询,我常常引用《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作者杨丽萍博士的那段话:“之所以对社会建构论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不能接受‘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当时的我看来,与其说‘心理是对现实的反映’,不如说‘现实是主观的实现’。”

现实是主观的实现!

我特欣赏这句话,并将其奉为圭臬。甚至有个阶段,我对这句话的狂热和执着,就像回到了我的父辈所处的那个火热的年代,始终响应时代的号召: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定胜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 || 后现代咨询乱谈(04):构建与社会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