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是电影史上神奇的一年。
这一年,出现了众多留名影史的经典之作:《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大话西游》、《东邪西毒》......
有网友戏称,也许这一年上帝也想看电影了。
那在上帝的观影名单中,一定也少不了这部:李安执导的《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食欲和情欲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望。这看似是一部讲欲望的电影。
但看透一个人的欲望,往往意味着看透一个人。这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关于家的电影。
李安用细腻的镜头语言、紧凑的情节安排,将老朱和三个女儿的故事娓娓道来,以至于2个多小时的电影竟丝毫不觉得长。而故事结局不仅令人惊喜,也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老朱是当地有名的宗师级大厨。他中年丧妻,独自拉扯3个女儿长大。如今,年近退休的他依然和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生活在一起。
老朱的大女儿是一名中学老师。她刻板保守、笃信基督教,感情生活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二女儿是在企业打拼的女强人。她精明强干,聪慧美丽,有着和老朱一样的倔脾气。
三女儿正在上大学。她青春活泼,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每周日晚上是朱家例行的家庭聚餐时间。老朱总是会忙活一天,准备一大桌豪华盛宴。可是每次的聚餐总是少言少语,气氛尴尬。稍微说几句,倔强的老二便会和老朱互呛起来。
老朱不知道的是,女儿们的感情、事业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新来的排球老师打破了老大数年的平静,老二也即将因升职被公司派去国外,而老三也有了喜欢的对象。她们正酝酿着各自的“离巢”计划。而老朱也有一个憋了很久的秘密即将宣布......
【李安眼中的父亲】
《饮食男女》是李安继《推手》、《喜宴》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关于家庭,尤其是关于父子关系的电影。这一系列也被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
李安之所以在电影作品中花这么多篇幅探讨父子关系,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响。
据李安回忆,在他和父亲的相处中,他往往是听训的那个角色。父亲是李安所在高中的校长,对既是长子又是学生的李安,寄予了厚望。
对于李安拍电影的选择,父亲一直不赞同。在父亲心中,去大学教书或从政才是正经选择。甚至当李安凭借《喜宴》拿到了金熊奖时,父亲还是希望他改行。
李安认为,对自己来说,中国式父亲是压力、责任感及自尊、荣誉的来源。李安一方面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另一方面又因未能传承而深觉愧疚。
《饮食男女》中的老朱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父亲。
他坚强、有责任感、疼爱孩子。
老朱在妻子去世后一个人养育三个女儿。直至女儿成人,依然毫无怨言地为她们做饭、洗碗、洗衣服、甚至提醒她们早上起床。
他固执、强硬、偶尔会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孩子。
老二从小便有厨艺天赋,希望像父亲一样成为名厨。父亲却觉得对女孩来说,厨房太辛苦,读书才是正道。于是他想尽办法把女儿赶出了厨房。虽然老二如今事业有成,但对于未能选择喜欢的事业,依然耿耿于怀。
他严肃、寡言。面对孩子,他总是不善于倾听,更不善于表达。
老朱不了解女儿们的心思,也从不和女儿坦诚地沟通自己的需求。所以每次遇到大事,无论老朱还是女儿们,都从不提前和大家商量,只是在周日饭桌上急促而又突然地告知。
【拧巴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在亲子关系中,老朱有着浓厚的牺牲意识。为了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做了16年的鳏夫。他习惯于为女儿们默默奉献,习惯于对自己的脆弱、苦闷只字不提,甚至用否认和强硬将女儿的关心挡在门外。
这种自我压抑式的牺牲,造成了老朱的苦与憋。电影开头,老朱的味觉出现了退化。这对于身为大厨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可是家宴上老二发现端倪时,他却硬不承认、甚至恼羞成怒。
其实味觉退化是一种隐喻,象征着老朱用谎言、牺牲意识构架出来的一个食不知味的空虚人生。
同时,老朱过多的付出也带来了更多的期望、更强的控制。比如老朱不尊重二女儿的职业选择,执意让她远离厨房。
对于父亲的牺牲,女儿们也有着极大的回报压力。大女儿之所以年近30一直未谈恋爱,其实也是潜意识里认为长姐为母,自己要承担起照顾家庭和父亲的责任,所以才一直压抑自己的感情需求。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父亲早已为自己找好了出路,只是因为女儿们都还没找落,所以迟迟开不了口。
老朱和女儿们一直缺乏有效的沟通。说话的一方总是欲言又止,倾听的一方总是急于打断。所以原本用来交流的家庭聚餐,变成了宣布和通知的场合。
于是,家人的沟通便形成了李安提到的中国人的节奏——压抑到一个程度,然后突然间爆发,然后大家再重新找寻新的平衡点。
正是这种当面拒绝沟通,背后默默奉献的拧巴关系,造成了父与子各怀心事,无法同悲喜。
【家庭的解构与重组】
家庭的解构与重组是本片另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老朱的女儿们各自长大,开始恋爱、成家,然后从原本的家中分离出去,组成自己的新家。
其实,电影中多次出现的那一桌宴席,又何尝不是对人间聚散的比喻呢?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家是一个人的起点,而终点注定是与家的分离。可是分离并组成新家,不也正意味着老家的传承与壮大吗?
如果团聚是家,分离也是家,那么家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电影结尾,在发生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后,老大和老三都有了各自的家,老朱也有了新家。原来的老房子里,只剩下了最早想要离开家的老二。
又是一个周日,老朱以客人的身份来到老房子。
他环顾空荡的老房子,看着老二以主人的身份在厨房里忙碌,一时感慨万千。
当品尝老二的羹汤时,老朱惊喜的发现,自己的味觉恢复了。而随着老朱的那一声“女儿啊”,父女俩也终于达成了和解。
当初住在一个屋檐下,老朱和女儿们却貌合神离;而当他们有了各自的生活,反而在心灵上走得更近了。
其实,家并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一幢房子。家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之上的心灵归宿。
互相理解、彼此惦记才是一个家之所以成为家的意义。
回顾这部1994年的经典之作,李安用他一贯的细腻与慈悲,解读着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也提醒着你,是时候带着理解与包容,正视上下两代人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