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被俘后宁死不屈,皇帝将一绝色美人送给他,他说:“我投降”

《宋史-岳飞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意思是说只要一个国家的文臣不贪图钱财,清正廉洁为百姓谋福利;而武将不顾个人生死,抛头颅,洒热血;如此,天下就会太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

不过,历史证明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毕竟凡人肉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有的人喜欢钱财、有的人喜欢权利、有的人喜欢美色,因此,当这些缺点暴露在敌人的面前时,那么,无异于是一把匕首搁置在喉咙边,随时有丧命的危险。就像今日笔者所带来的这位将领,被敌人抓获宁死不屈,不愿为敌所用,可面对美色诱惑时,他却敞开了心扉,拜服在美人的石榴裙之下,着实令人感到不耻。

洪承畴,1593年生于福建南安,自幼家境贫寒,但父母极其重视教育,在童年时便将他送入学堂中读书。不过,由于后来家庭经济实在捉襟见肘,无力支付学费,在他11岁那年便辍学了,在家中帮母亲做豆干。

不过,求学心极强的洪承畴尽管告别了学堂,不过他总是利用课余的时间,偷偷的来到学堂外听课,后来,先生发现了年幼的洪承畴天赋极高,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免费收其为徒,让他跟着众人一起学习。重返学堂的洪承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就像一只海绵一般,到处吸收着各类有用的知识。像《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等,立志将来做个治国平天下的人。

1615年,13岁的洪承畴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被朝廷先后授予了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一待就是6年的时间。1627年,洪承畴升任山西督粮参政。当时,大明朝已然日落西山,国势颓废,全国各地不断的爆发了农民起义军,而且,关外的满人又虎视眈眈,不停的侵扰。

崇祯2年,陕北爆发了一起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朝廷派洪承畴前往镇压,此次中,洪承畴一战成名,成功的将起义军给镇压了下去。此后,朝廷看到了洪承畴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便屡次派他全国各地去作战,当然,洪承畴都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战功赫赫的他得到了朝廷屡次升迁。

不过,面对内部的这些起义军,洪承畴倒也无惧,难敌是关外的满清,早已野心勃勃,有了入主中原的想法。而以洪承畴一人之力,如何能抵得过整个满清呢?崇祯11年,清军集合了重兵,一路高歌猛进,向山海关发起了猛烈进攻。

不过,面对满清的铁骑,洪承畴却丝毫不畏惧,屡屡化解了一次次的攻击,双方僵持了多年,各有伤亡却也都没占到便宜。3年后,清军出了一个绝招,派人将明军的粮草给切断了,想以此逼迫明军就范投降。

1642年1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派出了援军的消息,顿时欣喜若狂,军心大震,不等援军到来,他便下令派出6000人马出城夜袭。可最终功败垂成,被清军大败。最终,城中一直等不到朝廷的粮草,在被困长达半年之久,且旗下多位将领阵亡下,洪承畴命人打开了城门,率众投降。

洪承畴成了满清的俘虏,不过善于排兵布阵,行兵打仗的他,受到了皇太极的重视,屡屡派人前去劝降洪承畴,让他替满清开疆拓土,不过,洪承畴却不为之所动,甚至以绝食相待,可谓是宁死不屈。尽管有其他大明降将,降臣相劝,却个个得到了洪承畴鄙夷的眼神,耻与之为伍。

不过,尽管洪承畴宁死不降,视死若归,可是,皇太极求贤心切,不愿放弃这位名将,自古道“英雄难过美人关”,皇太极终于使出了这个计策,于是,便派了一位绝色妃子,让她去试试能不能奏效。

不过,真如皇太极所想象,面对绝色美人,洪承畴的内心顿时土崩瓦解,顺间投入了温柔乡中,特别是皇太极礼贤下士,屈尊关怀等举动,让洪承畴坚毅的内心,再也支撑不住。据传说,有一次皇太极亲自邀请洪承畴到太庙参观,当时适逢冬天,到处皑皑白雪,十分的寒冷。这时,皇太极竟然将自己身上的貂裘脱了下来,亲自给洪承畴穿上,此举,令洪承畴是大为感动,似有遇到明君之感。

经过了一番的计策,洪承畴终于举起了双手,带着一众部下投降了满清。而面对洪承畴此举,世人对他指指点点,褒贬不一,说他为了一个女人,不惜背叛大明,丧失了气节,也丢掉了祖宗的脸面。

投降后,皇太极倒也没有对洪承畴委以重任,而是将其放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以观后效。不过,洪承畴却自认为既然已背叛了大明,自古忠臣不事二主,如今自己已无路可退,他唯有勤勤恳恳的替满清做事才行,因此,在面对世人的指点和评价,他选择了忽视和不理会。

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将其擢升为大学士,并委其负责南方战事。而洪承畴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尽力的避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的境况。同时,他还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熟悉汉人礼俗等,倡导儒家学说等,为汉满的合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洪承畴始终背叛了大明,做了个受人不耻的“二臣子”,也因贪恋美色而丧失了该有的气节,对此,后人对他是褒贬不一,各有评议。而不得不说的是,不管是对于明朝,还是清朝,洪承畴的存在都是十分的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将军被俘后宁死不屈,皇帝将一绝色美人送给他,他说:“我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