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话拜年

农村的春节年味格外的浓,从除夕开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嗅着各家各户溢出来的浓浓的香味儿,新春佳节就正式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的拜年短信、微信、红包、视频,就铺天盖地的来临了。在手机被刷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人情味淡了,形式主义太明显了。其实,此类事件古已有之。明朝文征明在500年前,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贺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图片发自App


秦汉时候,就有拜年的传统习俗。到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并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那个时候,许多人对于一般的朋友,就会在纸上写一些祝福拜年的话语,让仆人送出去,各家大门上都会挂一个口袋,上面写着“纳福”的字样,专门接受拜年的飞贴,一到过春节,飞贴泛滥,于是文征明写了上面这首诗。

图片发自App


春节拜年的习俗,古已有之,包涵了古人淳朴的感情,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向长辈拜年,其中蕴含了中国人的孝道思想,百善孝为先嘛。向恩师恩人拜年,包涵中国人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向亲戚朋友拜年,显示了中国人重感情,不忘本的思想行为。尤其对于下一辈的教育,在品德信仰做人等方面非常重要。

古人拜年,初一给族内长辈拜年,必须行大礼,磕头跪拜,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以示尊敬长辈,感谢长辈的栽培,对族里贡献的肯定,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初二拜母舅,姑丈,岳父。初三走其他亲戚。然后初四至十六日,妇女孩子皆可走亲访友,当然,正月十五左右,时间太迟,所以叫拜晚年。

图片发自App


今年的家乡,年味十足。早上起来,天蒙蒙亮,四处就鞭炮声震天动地,大人小孩都起了个大早,穿上新衣服,出的门去,互相口头寒暄拜年,准备到山神庙烧头香,回来了,先得给天地正神拜年,献茶献饭,接下来是祖先,也是焚香献茶献饭的流程。接下来,就是迎喜神,有车的开车,有牲口的牵着牲口,大路上,络绎不绝,连绵不断,齐聚今天的喜神方位东南方,烧香焚纸钱,在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的接了喜神回家。

下一个项目,就是给长辈拜年啦!按照辈分年龄,小辈们跪在地上,尊尊敬敬地给长辈磕头,说祝福语,兴高采烈的领取红包,欢天喜地的数着压岁钱,是小孩子最高兴的事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得到几块钱的压岁钱,那是要兴奋好长时间的,睡觉都要压在枕头底下,深怕家长给搜刮了去,天天晚上睡觉前,数上几遍,第二天起床,惺忪着眼睛,又会蘸着唾沫数上几遍的。

图片发自App


现在的孩子,对于钱的胃口越来越大了,手机红包更是鼓鼓囊囊,相应的,拜年的现象也就越来越少了,年味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淡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心中的传统习俗老旧了,过时了,品德修养做人的教育也就缺失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春佳节话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