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谈读书

1、读书是什么。

就是与作者进行对话。十五十六世纪,马基雅维利沐浴更衣后方才读书。

读作者的书与跟作者本人交流相比,读书更为周详深入,因为作者写作的时候是调动了作者最高的智力,用最严谨、精准的词汇表达最系统的想法,最具深度的东西。

2、选择。

读什么书就等于跟什么人对话。读的书很庸俗就等于跟很庸俗的人对象,这就是为什么要读经典书的原因。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找对话者,交朋友的过程。我的对话者就是我的量级,或是我祈求提升的量级。

什么是经典?

被历史时间长久考验过的东西,成为整个人类思想最基础的奠基石。

比如,读亚里士多德的书就是跟2000多年前的人对话。

如果年轻人没有读这些书的习惯,那么他就失去了跟最伟大的人物对话的机会。

因此选择读书非常重要。且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对话的过程。

3、虚心

读书的时候一个人必须很虚心。

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东岳先生读书历来如此。那就是只是追着作者的思路,琢磨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思路,以及他对他的思路的证明方式。竭尽所能去贴近作者,绝不抱有自己的成见,尽量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东岳先生说如果我不能听懂作者,这是我的问题,不是作者的问题。

这样的方式读书才能取得好的读书效果,即这样才能吸收别人的想法,以及别人想法的合理之处。现在太多人读书一开始就抱着准备批驳别人,这样的做法非常糟糕。一定要首先读懂别人,当然首先你应该有选择,太差的是不读的。即使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作者说的不对,你也得反复琢磨是自己理解的不对,还是作者的不对。这种极虚心的过程才是读书的过程。读完以后仍需要用极长的时间思考作者说的对不对,绝不太早下结论作者说的不对。

此外,东岳先生会读完后用很长的时间琢磨作者这种说法意蕴深远之处在哪里,因为一个严肃的作者或思想表达者,他表达的任何东西一定是有一种常人不能体会的深意,而我们人类的语言是非常有限的,语言所能表达的思想常常只是思想的表层,通过这个糟糕的符号系统要去构建那个符号系统后面深厚的海洋,你当然需要通过符号去介入思想。因此,读书寻求的是思想深度而不是符号炫耀。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能够跟他人作为谈资,以显得自己博学,这是很无聊的做法。

——竭力把读者的思想导入作者的思路。若只在符号或字面系统上读懂了还不算数,因为符号能表达思想的部分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老子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可以道,但用正常语言不能道,要用非常语言才能道,可它没有非常语言,于是他就告诉你他的东西玄而又玄,是这个符号系统不足以表达的那个东西。即名可名,非常名。黑格尔的书前言就说,我一旦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我的思想,我的思想马上就发生变质和肤浅化的问题。所以会读书的人不仅要在字面上读懂,而且要寻求符号后面的深度,这要求你不但要虚心,而且要彻底虚心。把作者的东西读完、吃透,把一个思想者要表达的言外、言后之意摸索出来,然后你再思量你跟他对话过程中不同的角度是什么。

4、精读

我们一般人读书的时候一目十行,他追求的是读书当时的快感和某种效率。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一定是一个思维过程,绝不是一个用眼过程,是用脑过程。东岳先生说精读过程就是我读的每一句话要跟作者的思想流契合,不是在读书,我是在读思想;我不是在读思想,我是在调动思想;我不是在调动思想,我是在酝酿思想;我不是在酝酿思想,我是在整理思想;我不是在整理思想,我是在发掘思想...是这样一层一层的进深。如果你是这样读书,你读书的速度应该是什么,一本真正的思想性著作,你一个小时能读过去2页,那你已经读的很快了。这叫精读。如果一本书你一小时翻过去了20页,我很难说它叫读书。真正的好书一定是精读。我曾经见到有人说他博览群书,一辈子读了上万本书,我只能觉得荒唐。按照这个方法,真正的好书是怎么个读法?那就是一个月你能读一本书,已经算是非常好的读书者了。一年你读12本,十年120本,50年也不过600本书。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精读600本书,他的头脑就叫不得了的思想库。尽管人类今天的书籍极多,绝大多数是印刷垃圾。你选出来的值得你一读的书是你一生中有几十本或是几本,你读懂它、读通它足矣。记住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博学绝不是真理。

真正的思想者大多是在年轻的时候思想就完成了。牛顿的学说在30岁以前基本建构完毕,尽管他成书在40多岁。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当时他20多岁,广义相对论他当时29岁到30岁出头,他们能读几本书,这样年轻的人与当时的物理学大家的阅读量差别有多少?那些读了大量书的物理学家们毫无创建,而读书极少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在非常年轻的时代确立了人类新的思想标杆,它说明什么?不在读书的量,而在于思想高度,在于读书的精度,在于思想的提炼和发掘。因此,千万不要炫耀你读了多少本书,你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你读懂了多少本书,以及你读懂的是什么书。

读书的难处在哪里?

对于作者来说,他已置身其境,然后他一意发挥。对于读者,却要像置换一颗脑袋一样的不易。作者本人表达的是他的逻辑和非逻辑成分的总调动。逻辑成分就是人类文化积淀的那个基础,非逻辑成分就是这个人基因中天分带出来的他的那个思维方式和倾向。这两个东西的合一,构成一个人的思想、著作。你读他的书你想想多困难。你的基因组合不是他的基因组合,你年轻时候的思想积淀和文化积累也跟他未必是一个类型,你读他的书等于是割掉自己的脑袋,把他的脑袋搁到自己的脖子上,它当然难度太高了。更何况,哲学著作,或是专业性著作,它的使用每一个符号/文字,在字义上跟我们通常的语言不同。莱布尼兹说,我们使用的语言都是普通民众在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建构的,可是任何一个思想和学问却一定是形而上的,可是没有形而上的符号,我们所用的符号都是形而下。

老子讲道,道是什么?修筑的道路,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是天地运行的规则。他能找到这个字眼吗?没有。哪个老百姓在日常中会发明一句话讲天地运行的规则?他一定饿死了。于是哲学家用这样一个日常的符号去表述一个完全跟语言系统脱节的思想,困难何其之大。作者极难,读者就更难了。也就是说,作者所用的每一个字,跟你在日常生活中和读普通书的每一个字含义都不一样,而他又无法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注每一个字,说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这本书写到房顶上都写不完了。大家想想读书的难度。 因此,你还得去辨别或者说去深入的思考,他使用每个字、每个词,以及组成这一句话的逻辑组合关系,所构成的那个在符号上不能直接表达的意蕴。这叫思想性著作跟符号本身的困境。这既构成作者的困境更构成读者的困境。突破这一系列麻烦才叫读书。

读书有多么重要。

如果你一辈子好好读懂几本书,你都非常了不起,如果你一辈子能好好读懂思想巨著几十本,你就非常非常高超。问题在于每一个人一生中都读了数百本书,却一点也没有达成这个效果。为什么?读书是什么要搞明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东岳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