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跟您介绍了,佛教有两种,野生的佛教确实是迷信,但是正信的佛教,只崇敬佛法僧三宝,拜佛其实是表达佛教义理的方法之一,不是搞偶像崇拜。但是,你可能说,还是有问题:既然佛教是一种宗教,那么,难道成佛成仙,不是搞迷信吗?
我可以从三个基本观念,来回应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佛是万能的吗?
在佛教看来,佛不是万能的。佛教讲究“业力”,这玩意儿是决定每个人命运的力量。对于众生的业力,佛也不能改变,你再惨,他也只能干着急;你很幸福,佛祖不会也不能迫害你。既然不能改,佛怎么办?只能够教化众生,引导每个人自己努力,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能不能改,要看众生本身的条件。佛,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所以说,啥是“化缘”?不是问你要俩钱,而是跟你结个善缘,有了缘,有了机缘,创造了机会,才好帮你啊。
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天地间最最牛的佛,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个问题,佛陀是创世主吗?
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上一次就跟您介绍了,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但是,他虽然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很可惜,他不能改变世间现在已经存在的状态;佛陀能够帮众生解脱,但是,众生最终能否得度,要靠众生自己努力,才能最终决定。佛信众相信,佛陀是最好最牛的医生,能够对每个众生的人生,诊断问题开具处方,吃他老人家的药,必定得度,但是,如果你不肯服药,那佛陀也爱莫能助;佛信众相信,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引导众生出离苦海,听他老人家的,必定得度,但是,如果你不服从,那佛陀也爱莫能助。
在佛教那里,佛陀自己虽然已经离苦得乐幸福了,但是,他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在佛教那里,佛祖只能传授给众生幸福的方法,他是大教育家,是人天导师。那些交点钱就能赎罪的想法,就是骗人,真正佛教倡导的,是教每个人都要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
第三个问题,佛是唯一的吗?
对这个问题,看你问的是谁。如果说历史人物释迦牟尼,他老人家出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是刹帝利种姓,天生的统治阶级,释迦是他们这个种姓的名称,“牟尼”这两个字,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表示已经解脱成就了。简单讲,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在南传佛教看来,他就是个活生生的人,跟中国的孔夫子类似。只不过,他太完美了,天生有权、有钱、聪明、高贵,身材健壮大长腿、英俊潇洒有内涵,这些世界上别人一辈子追求不到的东西,他偏偏从中发现了错误,偏偏去追寻人生真正完美幸福的办法,关键是,不但找到了、做到了,而且还传授给别人。他不是圣人,谁是圣人?
从这个角度看,佛祖似乎就一个。但是,生命解脱的佛祖,只是开创者,他教授出来的弟子,同样有很多达到了他老人家发现的解脱境界。在南传佛教看来,别人也能跟他一样解脱。所以从结果看,并不是只有佛陀至高无上唯一。
从北传大乘佛教看来,更是明确讲“佛不是唯一”了。佛经中常说,在过去很久很久之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什么佛什么佛,在未来很久很久以后,有什么佛什么佛,在现在世界的南北东西上下,也有什么佛什么佛存在。
你看,佛教不认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我请问:上帝是唯一的吗?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无量无数的佛。那么,这些佛是哪儿来的?很简单:众生皆能成佛。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成佛的可能。众生能变上帝吗?你想想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佛教是搞简单的偶像崇拜吗?佛教相信:佛陀就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呢,是还没有觉悟的佛陀。境界上,凡圣不同;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
这是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
成仙那是道教的事情,就成佛而言,你看,这是倡导成就幸福呢。当然,这是在倡导成就终极的人生幸福。听到这里,你可能对信佛这件事,仍然有很多疑惑。一般人,通常有六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信佛就是看破红尘吗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似是而非,因为,“看破红尘”虽然经常被贴到佛弟子的脑门上,但是,“红尘”的观念很中国化,跟佛门关系不大。在中国,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
经常有人“看破红尘”落发为僧,什么仕途失意啦、事业失败啦,婚姻离散、家庭破碎,明明是自己已经没有了人生的信心和勇气,自我否定认为是穷途末路,所以心灰意冷,跑到佛门中苟安偷生。青灯古佛,了此残生,这个景象很消极、很悲观,甚至悲惨。佛教界中,确实有这种人。
但是,这绝对不是佛门倡导的东西。佛教理论中,从来不讲什么“红尘”,只讲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繁华喧嚣的俗世,离不开六根六尘;隐退简朴的自然,同样离不开六根六尘。如果你自己人生很消极,跑哪儿不消极?
学佛要干嘛?要成佛啊,这其实是积极追求人生的选择,不是混饭吃的法门。不追求人生终极幸福的话,其实不需要信佛的。以上是第一个疑问。
你可能有第二个疑问:学佛难道不是放弃现有的生活享受吗?
那可不一定,没有目的的享受,这是浪费,当然应该放弃;但是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佛教并不倡导苦行。要知道,佛教是倡导“惜福”与“修福”。从看似迷信的“因果”理论讲,佛教认为,这辈子的福报,是过去攒下来的,享享福,没啥错啊。但是,享受福报,就像是使用银行里的存款,用得越多,存款越少,咋办?好办啊,搞理财投资啊,趁着这辈子有钱,珍惜福报、继续修福报嘛,这样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总有消耗完的一天。
尤其是出家的佛信众,修福报特重要,出家的比丘占有财产是最消耗福报的事情:要戒贪,要惜福,要减少对身体的执著。以上是第二个疑问。
你可能有第三个疑问:你说可以享福,可是,佛教徒难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吗?这咋享福呢?
谁说信佛必须出家呢?所谓出家,目的是创造最适合修行的生活状态,目的是实修。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门出家当然好。但是,出了家的,如果不实修,或者修的不对,那就是瞎折腾了。不出家的人,如果能好好修持,解脱成就完全可以啊。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啥意思?就是需要出家就出家,需要在家就在家。你去看庙里的塑像,除了地藏王菩萨,其它佛教的菩萨,穿金戴银,明明都是在家居士的形象嘛。
有高僧说: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
只要接受了“三皈五戒”仪式的,就是佛信众。出家或者不出家,看你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以上是第三个疑问。
你可能有第四个疑问,既然要讲究清规戒律,那么,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什么是感情?男女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就是爱情、亲情和友情。普通民众,往往跟着感觉走,让情感牵着自己的鼻子生活,很不理性。佛教并不排斥感情生活,但是,不能让理性指导感性的生活,很反对。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佛教“慈悲”,本质上也是感情,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没有情感的“爱”,什么是“慈悲”呢?所以佛教当然有感情生活,当然不是要你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社会上流传谣言,说信佛了就必须离婚,这种说法特别扯淡。
智慧至上,这是佛教的原则,佛教不认同的是情感至上,而不是情感。如果正确运用的情感,在佛教那里,是实修进步不可缺少的源泉之一。以上是第四个疑问。
第五个疑问,信佛必须吃素吗?
不。佛教鼓励素食,但不要求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为什么?南传佛教还讲究托钵乞食,人家给啥吃啥嘛,给你块肉,你凭啥嫌弃?过去的西藏,高原苦寒,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吗?当然了,亲自杀生是不可以的,信佛的第一条戒律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果能素食,那最好。如果因为家庭和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要注意,济公说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不吃素不是胡来,既然皈依了佛,那么,自己不可以再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已经处理好的鱼肉回家,那是没问题的。
以上是第五个疑问。
第六个疑问,佛教徒可以赚钱吗?
佛教强调,做人一定要从事正当的职业,所谓正当职业,就是指于人于己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业。当强盗小偷,这是不行的。现代工商业社会,正当的职业很多,身为佛教徒,凡是杀业、淫业、盗业、赌博和妄语,乃至于酒类等的买卖,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应该尽可能避免。货真价实、信用可靠,职业道德不能违背。佛信众不仅可以赚钱,而且,应该发大财、赚大钱,像曹德旺那样才好。如果越信佛越倒霉,越信佛越贫穷,这种信仰还值得信吗?佛经中的维摩诘大菩萨,那可是大富豪,绝对是榜样。
综上六个疑问,你看,什么是佛系的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向上,这才对,而且还要发大财啊。那些消极厌世的状态,不过是野生佛教徒生活罢了。
听到这里,对于佛教的迷信性质,你可能还存在最后一个疑问:听说,佛教讲轮回,那么,相信灵魂的存在,难道不是迷信吗?关于这个问题,下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