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股民、基民,陆蓉老师的行为金融学课程是必须要深入研读,入木三分、铭刻于心的理论,并运用到时间当中去。今天再次复习和总结关于理性决策的相关问题。读多少遍都不为过。
圣彼得堡悖论
假设有人邀请你玩一个赌博游戏,游戏中你不断投掷硬币,直到硬币正面朝上为止,游戏结束。如果第一次就成功了,你可得2美元;如果第二次才成功,可得4美元;以此类推,如果第n次成功,奖金为2的n次方美元。这个赌局的价值应该是它的平均收益——正无穷大。理论上,你应该倾家荡产来参加这个游戏才对,但是实际上,你当然不会花那么多钱来参加这个游戏。所以啊,人不是像之前想的那样,以财富的绝对值为决策依据的。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对金钱的期望效用是递减的,这就会产生风险厌恶现象,也就是说,虽然财富的诱惑力很大,但是风险会让人们停下脚步。这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了期望效用。
能获得最大效用的选择是最好的
人关心的不是财富的绝对值,而是关心财富所带来的效用。
你先在A和B中做个选择:
A:有80%的机会得4000元,但有20%的机会不得钱;
B:100%得到3000元。
多数人会选B。因为80%的人都是这么选的。
我们再在C和D中做个选择:
C:有20%的机会得4000元,有80%的机会不得钱;
D:有25%的机会得到3000元,有75%的机会不得钱。
多数人会选C。
阿莱悖论的提出,促使大家思考,期望效用理论,可能并不符合人的实际决策选择。
前景理论: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前景理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假设你的办公室是恒温的,你对温度没什么感觉,但秋天当你走出办公室的时候,一阵风吹过,你会觉得有点冷。办公室的温度就是参考点。但是在外面呆一段时间之后,你是不是对温度又没什么感觉了?这个时候,户外的温度就成了参考点。人本身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假设单位给你发了一万元的奖金,你高不高兴?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你当然知道自己是否高兴,因为这一万元绝对值带给人的效用是确定的。但你可能会说我得先看看同事拿了多少钱,如果他们拿了五千,我就高兴,如果他们都拿了三万,我就不高兴。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并不取决于财富绝对值带来的感受,而取决于跟谁比,跟谁比,就是参考点的位置。
回到金融领域,投资中的历史水平,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往回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
“我已经赚了20%,可以出手了”“等我解套了就走”……这些常见的投资决策,其实都是在“往回看”。无论是20%还是是否“解套”,你在决策时一直都在与自己的成本价比,这个参考点成了影响你决策的重要因素。历史水平的参考点,除了成本价之外,还有最高价、最低价等。常见的比如,现在价格降一点了,我再买一点,不就摊薄成本了吗?摊薄成本,这是你将参考点定在近期的高点或低点而做出的决策。
期望水平指心理预期的一个水平。例如,你买房子的成本价是100万,但预期水平可能是500万,那出售价格的参考点可能就是500万,而不再是成本价100万。
参考点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将决策的参考点定为同行或朋友的决策,这称之为决策的“同群效应”。
我的研究发现,在公司金融领域,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率)会参考同行业公司,公司是否违规也会受同地区公司的影响。国外的研究发现,公司的分红水平会受同行业公司的影响。投资决策同样有很强的“同群效应”,很多人投资不是去看投资对象,而是看朋友、专家买了什么,卖了什么,然后跟随决策。
参考点可以被控制。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比如,商场在促销时,一件3千元的衣服,如果原价出售,就不如以3万元原价、现在1折出售销售得好。原价是顾客决策的参考点,1折让人感觉便宜。很多人买东西,不是看绝对价格,或自己是否真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便宜”需要参考点,而参考点往往被卖家所利用。现在各大网站人为制造了很多促销日,许多平台商家都会参与,通过控制参考点的方法来让顾客产生“便宜”的错觉,有效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这就是各种人造节日存在的行为学基础。
同样,公司的人力资源决策也一样,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固定工资的效果就不如工资稳步上涨给员工带来的效用高。工资的绝对水平不是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与谁比才重要!
总结
我们在投资股票是绝对不要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绝不要往回看与历史盈亏比,否则会陷入决策误区,而是应该理性的“往前看”,看未来的趋势,把先前的成本、历史的盈亏统统忘到脑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股票投资第一原则往前看不纠结历史和盈亏。
往前看不纠结历史和盈亏。
往前看不纠结历史和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