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指向生命——读《人的教育:生命,儿童,童年》杂感

周日,到了两本书。一本是张文质老师赠送的新出版的书《教师的使命——职业,事业,命业,教育生命的精进与归依之路》,另一本是新教育学习课程用书《缔造完美教室》。拿到书后忍不住,也是照例,拍个照发了个朋友圈。

这种感觉很好。其实今年这种感觉比较少了,突然觉得今年读的纸质书有些少,虽然2020年初定下了一个年购书2000元的计划,照目前情形2021年怕是完成不了啦。的确今年似乎用更多的理由搪塞了读纸质书。似乎有必要纠偏了。

周一,微信里突然多了一个群——《教师的使命》核心共读群。不用说,一定是奔着新到的书来的。群主是晓霞老师。首先是晒新书的话题,我当然已经自觉提前完成。

周二,群里决定组织共读,并招募领读人,以及点评嘉宾和主持人。一开始我以太忙作为理由没有积极报名。几个小时后,我毅然决定报名,想想该做的还得做。显然,这个共读群是一个教育行走骨干群,在这样的群里,我是不能缺席的。在汲取张文质老师馈赠给我们营养时更不能退到边缘地带。

周三,主持人问我要个人介绍,照片,还有分享稿。这给我敲响了警钟。于是今天,把读书提上了议程。于是挤出时间,顺利完成了《教师的使命》第一辑《教育是更难的事业》的阅读。

每一个话题,张老师都是娓娓道来。虽然很多观点或者重要思想,之前都有听张老师现场讲过,但捧着书,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感受到张老师的新意或者那张慈祥而又温柔的脸庞。

每一个话题,都有话要说。或许道不完,也说不尽。那么,在此我先就《人的教育:生命,儿童,童年》这一个话题,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吧。

张文质老师在开篇就强调,我也愈发认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成全人的事业,也就是“人的教育”。其实我们早前也知道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如果说硬要将三个“学会”分层的话,我认为学会生活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理论上说这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但事实上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很多家长一股脑儿将孩子的教育推给了学校,这就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

其次是学会做人,也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品行、性格、道德感以及社会责任感。这是家校共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愿意在这一领域花费更多的时间。“做人”教育似乎退到可有可无的边缘,又或者被认为是天生的,抑或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会做人”更多的落实到班会、队会课上,或者是等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琢磨,而且仅仅是班主任的事儿。显然这种“摆拍”式的教育,“事后算账”式的教育收效是甚微的。因为“学会做人”从来就没有考核的方式,也没有考核的制度,甚至无法追究责任,再加上只关注分数的“焦虑”式教育大环境,“学会做人”的教育或许就变成“副科”的“副科”了。

除却学校教育,“学会做人”教育在相当家庭教育中亦是沦落为可以随时摒弃的“科目”了。在这些家长意识中,只有眼前的“利益”和自我推卸责任“天赋”。那些孩子出事就把矛头指向老师和学校的一件又一件所谓的“新闻”就是最好的例证。更为奇葩的是某市家长先央求老师补课,完事后告状并要老师赔偿的家长,或许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学会做人”。

从这件事中,作为当事老师只能自认为“踩着屎”了,至于这“屎”的孩子,今后会怎样做人,就得完全靠造化了。

学会学习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但必须基于“生活”和“做人”基础之上。诚然,学会学习都是教育的一部分,那么科目学习,或者说知识学习实在是教育的一小部分了。然而,在现实中知识的学习似乎成为了全部。这似乎有些背道而驰的意味。

张文质老师强调教育最核心的词应该是“人”,是“生命”,是“儿童”,是“童年”。我是非常赞同的。

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也再三告诫我们,作为教师,作为教育,首先必须要拥有儿童立场,只有拥有了儿童立场,一切教育才能呈现出本来的面貌。事实上,成年人是长大了的儿童,儿童是成年人世界的天使。也正是因为,有了儿童,世界才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试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儿童,会是什么样子?

苏霍姆林斯基三千多份学生档案,记录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告诉了我们儿童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儿童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儿童就是一个未来。

陶行知在《教师歌》写到: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发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

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了解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解放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信仰你的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

变成一个小孩。

你不能教导小孩,

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当我们教师,我们教育,指向了人,指向了生命,指向了儿童,我们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或许都会或多或少发生偏转或改变,不管如何,孩子们或许就能拥有一个更加值得记忆,而且能够用来治愈一生的快乐幸福的童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教育指向生命——读《人的教育:生命,儿童,童年》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