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

最近花了20天的时间,读完了<<我们内心的冲突 >>这本书,读完以后的感觉其实很混乱,觉得自己好像了解了自己的神经结构,但是又觉得很复杂。就像一层浓雾笼罩,但总想要努力拨开见天日。
在写这个读后感之前,我先去豆瓣读书里看看了大家对这本书的解读,发现有些人对这本书也有同样的困惑。但是不管怎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记录一下对我有意义或者深有启发的内容吧。


挣扎

1.很多人被冲突死死缠住,虽说没有意识到,因此愿意用嫉妒和羡慕的心态看待那些似乎过得悠然自得、不受这些东西扰乱的人。

可事实是,你羡慕的那些人可能是强者,早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要么就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冲突已经变得虚弱无力,也不太需要再做什么决定了。但外表有可能只是假象。

冲突

2.神经症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患者丧失了全心全意争取做任何事的能力,因为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分裂的。

3.三种不同的类型:

1.屈从型:没有自我,评价体系都在外界,不相信自己,无意识的用别人的眼光评判自己:

1.亲近人,对关爱和赞赏有明显要求,特别需要一个“伴”--即"愿意满足患者一切生活愿望,愿意承担分辨善恶重任,主要认为为成功控制患者的"人。
2.患者迫切需要满足自己的强烈欲望那就是安全感的永不满足。他会敏锐的察觉到别人的需要,他会竭力符合别人对自己的期望,或者他觉得别人对自己的期望,结果却是常常不留意自己的感觉。
3.他会无私,甘愿牺牲自我,一无所求。但其实他不断的要求别人爱他。他让自己相信他爱每一个人。
4.他不愿与人黑脸,不愿与人争。他总是屈从别人,站次要位置,把聚光灯留给别人,总是息事宁人,至少有意识的心中没有任何积怨。
5.他主动承担罪责,漠视自己的真实感受。
6.觉得自己软弱无助,一种"我是个可怜的小家伙"的感觉,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会变得茫然无措。
7.他想当然的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魅力,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有知识,比自己有价值。*"但其实因为他缺乏自信和坚定的一意志损害了他的能力,无论在任何领域,无论擅长于否. "
8. 总是无意识的用别人的眼光评判自己。

2.对抗型:一切利益为王,爱情可有可无,生存法则。

1.认为“人性本恶”。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一场斗争,每个人都拼命朝前挤,唯恐落后遭殃。
2.他们偶尔对带上假面具,看上去很和善,但实际上只是权宜之计。
3.渴望占别人便宜,智胜别人,利用别人。看待任何关系,都会想,我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4.他们排斥真正的同情和友谊。

3.回避人:孤立,内心优越性、任何使孤立者依赖别人的欲望、兴趣都会被视为内心的背叛。

1.疏远别人,疏远自己,感情麻木,不知道自己是谁。
2.内心需要在感情上与别人保持距离,他们的一切需要和素质都是为了不与别人产生瓜葛这个需要服务的。
3.他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独立是为了目的,忽略了独立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他用它做了什么。

理想化形象:

1.神经症患者内部有个理想化形象。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相信自己天生完美,他认为只要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加强对自己的控制,思维更加敏锐一些,更谨慎小心一些,就真的能达到完美。
2.理想化形象具有静止的特点,会拖成长的后腿,因为他要么否认一个人的缺点,要么只是谴责他们。
3.神经症患者的立项都是矛盾的,不具有任何约束性的力量,始终都是模模糊糊,不明确的、不会给予他什么指引。
4.来自外界的任何质疑或者批评,他都没有达到立项标准的任何认知,对于正在自己心中发挥作用的内驱力的任何真正东溪,都会让宝库爆炸或坍塌,理想化形象受到攻击,患者就会限制自己的生活。
5.因为无法忍受真实的自己,所以开始鄙视自己。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无法实现的重压下变得烦躁不安。然后他就在自我欣赏和自我鄙视之间,在他那个理想化的形象和他所鄙视的那个形象之间来回摇摆,却总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脚的中间立场。
6.患者无法从他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因为他看不到。

理想化形象

理想化形象的外化

1.会让一个人变得怯懦、做作、沉默寡言。让一个人变得火毒感恩---别人稍对他好一点或者说两句欣赏他的话,他就会变成奴役的感恩。他甚至连真诚的友谊都不能接受,而是把它视作一种自己不配的到的施舍物。
2.只有在患者的绝望感消失,对理想化形象的紧扼程度大幅减轻时,才能触及自我鄙视这个话题。只有在那个时候,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一无是处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所引发的一种主观感受。
3.对自己大动肝火的三种形式:1.毫无节制打发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2.对自己身上无法忍受的毛病可能会触怒别人的一种持续不断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担忧或者期待。3.专注身体上的不适。
4.总是大谈特谈生活的艰辛,却不愿说生活的艰辛与自己是否有关,总是不厌其烦的谈论童年经历,其实都是一种自我逃避。

虚假和谐的防护手段:为了免于内心冲突,而选择的手段

1.逃避
2.视而不见
3.文饰作用
4.自以为是
5.愤世嫉俗

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也就是展现出来的症状

恐惧:日常生活中任何的变动都会导致恐惧、焦虑.(旅行、搬家、换工作等等)

后果

1.恐惧

1.远离别人并且憎恨他们。不敢对其他人有所期待,不敢为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不敢靠近在某个方面看似比他们强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他们说的真的很在理,不敢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哪怕他们真的具有这些能力;不然让自己显得有魅力;不敢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更好的职位等。每当他们想朝着这些方面努力时,那种幽灵般的被嘲笑的恐惧就会绑缚住他们的手脚,让他们赶紧退回来,这样他们就只能在沉默和尊严中寻求庇护了。
2.对自身的恐惧:要么任凭整件事情变得朦胧不清,隐隐觉得在将来某个时间,由于某个奇迹,改变会发生;要么就想着让改变赶紧到来,根本不太去想这种改变到底是什么。

回避

2.人格衰竭

1.精力的大量浪费。因为他在追求两个或者更多个相互矛盾目标。常见的情况是一个目标也追求不了,而且事情一旦做不成他就会打发雷霆。
2精力浪费的三个病因:①犹豫不决②做事没效率③惰性(丧失了主动性和行动性)
3.生怕费了老大劲,到头来却伤了自己。由于自我疏离和做事没方向导致。内心长时间处于斗争状态,做了一些事却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就会让患者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倦怠感。做事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这个事实让他觉得是一种羞辱性的证据,说明他不是那个理想化的形象。
4.除了精力的浪费,还会造成道德本质的分裂。

3.绝望

1.除了独处或与别人分享孤独时,别的时候,无论做任何事情,他都不会快乐;除了掌控全局或者在每个方面都得到别人的称赞时,他才会快乐。
2.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不幸事件会过多的干扰他的内心。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败,甚至是因为他无法掌控的因素导致的失败,都会让他陷入抑郁状态。
3.喜欢预见或者预示未来也是绝望的一种表现,精神永远处于低潮。
4.所有的绝望从根本上讲都是无法做自己的绝望。


绝望

4.虐待倾向

1.每一种虐待倾向背后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无能感,也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完全是个废物,一点本事都没有。

孤立的人很像僵尸----人本来死了,却又被救活,虽然能像人一样生活,但是没有生命。
内心的逆流越凶猛,活着就越累。
就像一辆汽车,刹车还没松开,就被司机硬生生地超前开。
承担责任是一个人获得内心真正自由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改变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只需要做出一丁点的努力,有那么一丁点的进取心,就能改变这种状态。
可能你看到的是虚假的外表,别人也在受苦。
他讨厌死自己了,看都不肯看自己一眼。


改变自己

感想:

再一次梳理这本书,好像能从宏观上把握这本书的主线了。从神经症的冲突到患者所做的各种尝试再到得不到解决产生的后果。这本书讲了很多的问题点,很多时候都能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缩影,例如理想化形象的驱使、做事不允许自己有努力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屈从型的人格一切的内心来源于外界等等。唯一欠缺的或许是我们该如何做吧。但是就像作者说的每个人可能是各种人格的结合,没办法给出一个完整统一的答案。
只有自己内心强大了,能把理想化形象放的低一些,又或者接受很多时候自己的无助,然后才能真正的去掌控自己的生活,减少内心的争斗,承担责任,改变现状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